文物来源:2003年马鞍山市雨山区烟墩山遗址出土

  文物描述:高3.6厘米,宽1.5厘米。玉质,灰白色,受沁。雕刻人形,立状侧面,戴冠,圆目,吻部突出,短颈,挺胸,背部有一方形缺口。上下各对钻一孔。整个玉人既抽象又写实。

  延伸阅读:烟墩山遗址位于马鞍山市雨山区九华路中段北侧,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西周典型的台型遗址。呈西南—东北向,相对高度4—8米,文化堆积厚2—4米,总面积近3万平方米,东南侧有古河道——东河环绕。地势高敞,水源充足,适宜古人类的居住生活,是目前皖东南地区内涵最丰富、保存状况最好的古文化遗址之一。

  烟墩山遗址现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清理墓葬、灰坑、房基等遗迹69处,出土玉器、陶器、石器、青铜器、原始瓷器等文物近400件。

  从发掘结果看,烟墩山遗址距今约5300年至2700年,具有时代跨度大、文化因素复杂、文化内涵丰富、文物规格高、遗址局部功能分区明确等特点。在其早期文化层中,出土了一批相当于崧泽文化晚期到良渚时期的玉器、石器和陶器,有的陶器还具有龙山和岳石文化特点。出土器物中除了实用器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礼器,如玉人、玉璜、石鉞、石锛、陶豆等。在晚期(西周)文化层中,不仅发现了地域特点较强的湖熟文化类型遗存,还在一些陶器上发现了受周文化影响的元素。

  玉人是新石器时代重要礼器之一,其形象早期多趋写实,后期多趋抽象。刻饰主要集中在头部,五官处理夸张变形,以致人神难分。玉人在当时是身份和权力的象征,被看作沟通天人、“与天合德”的灵物,因此多出自新石器时代高等级墓葬中。

  烟墩山遗址出土的这件玉人,从原料来源、制作工艺、形象特征、文化因素综合来看,明显受良渚文化影响。根据其体量较小,脑颈后有方缺,上下有穿,姿态侧立便于捆绑等推断,这件玉人可能是安装在(木)杆上,然后面朝上天、插于祭台(坛)上的祭祀礼器。其戴冠形象虽然也体现了拥有者财富、身份和地位,但与时代较早的红山文化玉人、凌家滩玉人形象刻划写实、表情虔诚肃穆相比,其形象显得极为抽象,更显活泼生动气息,这或许表现了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期间,原始宗教信仰逐步崩溃,而原始部落首领和巫师的特权地位受到挑战的现象。

  烟墩山遗址发掘的意义主要在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墓葬的发现填补了该地区史前考古的空白,第一次通过较高规格礼器的发现印证了该地区在当时重要的宗教、政治地位;此外,烟墩山遗址位于长江下游薛家岗、凌家滩、崧泽、北阴阳营、良渚等重要文化遗存构筑的文化走廊上,为探索该地区史前文化交流传播提供了新的重要论据。

  (来源:马鞍山市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