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南,有个小县城还真有点了不起!早在1000多年前,李白就狠狠地夸过它。青弋江潺潺淌过这片土地,生生不息,穿越四季,承载着一段又一段故乡的记忆。

  这里的宣纸、油纸伞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从2014年开始,这里连续四年被评为中国深呼吸小城!

  这个小城就是安徽泾县,自古便被称为“江左名邦”。说它是小县城里的“梅长苏”,你可能就懂了!

  这里的风景美如画

  桃花潭

  泾县的桃花潭镇因美丽的桃花潭得名。唐代诗人李白曾在这里留下《赠汪伦》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峭岩上古藤缀拂,烟雾缭绕。驾一叶扁舟泛游其上,一篙新绿,微波涟漪,仿佛自己也和李白一样成了个谪仙似的人物。

  月亮湾

  驱车而至月亮湾,扑面而来的是阵阵清风,夹杂着翠竹的清香。闯入眼帘的是巍巍青山,静静流淌的小河。耳旁一片静谧,只偶尔闻得远处传来的船工号声……

  这里曾被多家电影制片厂选为外景基地,《月亮湾的笑声》、《月亮湾的风波》等多部优秀经典的影视作品都曾在此拍摄外景。

  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游人摆脱都市的喧嚣、工作的烦恼,在这里漂流、戏水,用所有的感观去采撷自然的气息,享受这里诗意般的绿色生活。

  水墨汀溪

  汀溪风景区集绿水青山、林海茶园、奇花异树、怪石深潭于一体,四季分明,一派纯生态“水墨丹青”绝版地。

  两岸的山色风光移步换景,让人目不暇接。水色如翡翠,如同流动的国画。山色赛黛玉,乳白色的云雾飘忽缭绕期间,也许只有身临其间才能确切感受汀溪的美。

  缓步在山涧溪流的小径,漫步在一座座木质的吊桥上。放眼望去,一片绿树浓荫尽染清,路边翠竹如剑。山涧溪水潺潺、清澈透亮,别有一番风味。

  泾县的自然风光着实不错,但是看内涵还是要走进古镇,逛一逛,瞧一瞧。

  多的是故事满满的古镇

  查济古镇

  查济古村落群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规模之大,在皖南堪称第一,也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村落群之一。

  它沿溪而建,有小桥,流水,人家。如果不是被几个画家偶然间发现,可能到今天依旧不为人知的隐藏在皖南的山里,保持着日出而作日末而息的安闲。

  这座曾经有108座庙宇,108座祠堂,108座桥梁的神奇村落,历经了几百年的风雨后,虽大半残破,却依旧是当今保存最为完好的元明清三代古民居群。

  溪水边洗衣的人儿,贪恋夏日清凉的孩子,在溪水中嬉闹玩耍,还有路旁欢快摇尾巴的狗狗……昔日的繁华变成了今日平静的农居生活。

  查济的原生态还表现在它的夜晚。这里没有商业化的灯火通明,只有零星的灯光和晴朗的夜空!

  章 渡

  章渡古镇也称泾溪古镇,位于皖南泾县县城以西20公里处,在青弋江上游北岸,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历史。古镇依青弋江而建,房屋一面临江,用木柱悬空支架在青弋江上,河水从其下潺潺流过,极具江南水乡情调。此建筑一户接一户,延绵约1、2华里,所用木柱逾千根,故称“江南千条腿”——吊脚楼,又称吊栋阁。

  章渡古名漆林渡,有一千多年历史。唐代诗人李白游历泾县时还曾誉章渡为皖南之“西来一镇”,他游历章渡南面的大蓝山,写下诗作。“蓝岑竦天壁,突兀如鲸额。奔蹙横澄潭,势吞落星石。沙带秋月明,水摇寒山碧。佳境宜缓棹,清辉能留客。恨君阻欢游,使我自惊惕。所期俱卜筑,结茅炼金液。”

  唐代那时的章渡是泾县的水陆重镇,在此设埠置州,管辖三县。滔滔青弋江的水从镇边流过,航运的发达使得小镇兴旺,便有“千足吊脚”之称。而章渡老街建于明末清初,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章渡镇的“江南千条腿”是一处独具特色的古民居建筑,瓦房木板结构,前店后宅。由于宅房主要粱架是用木柱支撑在空中,故又被称为吊栋阁,位于章渡老街南侧,均为临街店铺。另一侧则临青弋江,每当发大水的时候,水一直能漫到街上,远远望去,吊栋阁就象一排浮在水上的房子。

  章渡老街,街宽4米,青石铺面,中有条石为轴,旧时为方便独轮车行走而铺就。一条约百米长的窄窄街道,靠江这边就是“吊栋阁”,另一边大都是破旧和废弃的房屋。据介绍老街在古代是泾县西南商贾云集之地,抗战期间又成为新四军转运物资的重要集散地。

  赤滩古镇

  赤滩是青弋江航道上一个古老的水上重镇,曾是泾县历史上知名的十八古镇之一。

  这里乡风淳厚纯朴,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各种生活内容和方式都深刻地烙下了民俗文化的印记。

  虽然古镇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但漫步其间,依然能从那整饬的鹅卵石道、错落有致的马头墙间感受到它曾经的辉煌。

  桃岭盘山公路独具皖南山水之精华,曲折惊险,风景独特,青山或竹海连绵,偶有水库辽阔,是适合自驾、骑行的好地方。

  泾县这座小城,还有很多临近失传的老手艺,如果你来,一定要去看一看!

  那些快失传的老手艺

  油纸伞

摄影:老炮叔叔摄影:老炮叔叔

  曾经大街小巷都可以看到的一把油纸伞,却渐渐淡出我们的视野。如果你到泾县,一定会讶异于它的存在。

  泾县雨伞生产历史悠久,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制伞的记载,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曾经辉煌一时的油布伞,如今只剩下国民油布伞厂一家。

摄影:老炮叔叔摄影:老炮叔叔

  由于是手工制作,制作技艺长期以来全靠老师傅的口传心授,师徒传承,工匠全凭悟性和长期的实践积累才能掌握。

  寂寥斑驳的马头墙,烟雨空蒙的青石巷,一把橙黄的油布伞,是谁家姑娘姗姗而行,把这泼墨山水画般的韵味,摇曳在泾川的记忆中。

  “天下第一剪”

摄影:老炮叔叔摄影:老炮叔叔

  在泾县,有家剪刀铺子——后山剪刀,这家铺子出品的剪刀,被誉为“天下第一剪”。

摄影:老炮叔叔摄影:老炮叔叔

  2014年“后山剪刀”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摄影:老炮叔叔摄影:老炮叔叔

  随着岁月的变迁,纯手工制作的后山剪刀由于生产成本过高,生产工序复杂,曾经的“一剪难求”已处于失传的边缘。

  宣笔

摄影:老炮叔叔摄影:老炮叔叔

  文房四宝之首的宣笔,宣笔原产地为宣城市宣州区和泾县。其制作技艺源于秦代,盛于唐宋,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别小看这样一直毛笔,一直手工毛笔的成品,从选料到加工到检验包装需要一百零八道工艺,极为复杂。

  宣纸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中国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宣纸“始于唐代、产于泾县”,因唐代泾县隶属宣州管辖,故因地得名宣纸,迄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

  因宣纸耐老化、不变色、少虫蛀、寿命长,故有“纸中之王、千年寿纸”的誉称。我国流传至今的大量古籍珍本、名家书画墨迹,大都用宣纸保存,依然如初。

  2009年9月30日,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里是宣城·泾县你来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