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中国古代汉语中的语言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长河中闪烁的智慧浪花。安徽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一连串的成语典故,如“醉翁之意不在酒、梦笔生花、望梅止渴、卷土重来、天作之合、班门弄斧、鸿鹄之志、草木皆兵”等这些经典成语故事都出自安徽。  

  为深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打造安徽文化旅游新名片,充分挖掘经典成语故事背后的文化旅游资源和元素,全面助力创新型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特别主办“最美的遇见忆在成语间——伴着成语游安徽”系列活动。 

  创意定制 “伴着成语游安徽”成果转化丰富

  “伴着成语游安徽”宣传推广活动自活动开始以来,安徽各市累计上报成语故事208条,组委会协同专家组共挖掘整理成语故事近500条。特邀旅游、文学、历史、文化等专家经过两轮严格评审,最终确定收录30篇成语故事(涵盖全省16市),并另摘选28条安徽经典成语。通过对30条安徽成语故事文字再创作、手绘漫画、28条经典成语摘选注释进行收录,编辑印制《最美的遇见忆在成语间—伴着成语游安徽》书刊,书刊中还增加了成语故事关联地、景点推荐等,是一本值得一读、可以留存的文化旅游工具书。  

  同时,“伴着成语游安徽”作品分别在多家自媒体平台连载发布,特邀知名主播录制的18集“伴着成语游安徽”广播版,在喜马拉雅、荔枝、蜻蜓等知名网络电台有声播出。#伴着成语游安徽# 新浪微博话题阅读量达2667.6万人次。多平台、立体化传播安徽经典成语故事以及故事关联地标志性的旅游资源,从成语故事中推介安徽旅游,在旅行中感受安徽文化。  

  名家解读 安徽文化旅游进校园/机关  

  2019年3月18日至4月10日,“伴着成语游安徽”安徽文化旅游进校园、进机关活动分别走进安徽大学、合肥学院、安徽外国语学院、合肥市三十八中学、合肥市六安路小学、合肥市青年路小学以及省直机关工委。特邀安徽省作家协会主席许辉、安徽省社科院当代研究室主任童地轴、安徽导游协会秘书长刘自若等进行了现场解读,专家们引经据典、融会贯通、幽默风趣的解读了一个个安徽成语,妙趣横生的将历史文化与文物古迹、青山秀水融为一体,引人入胜。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则带领大家重温了上古经典《老子》、《庄子》、《管子》等著作中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分析了“中国成语典故之城”淮南市和不朽经典《淮南子》的成语渊源。各高校领导、学生、省直机关工委全体党员近2000人参加了此项活动,在故事中游学安徽,在成语中感受安徽的无穷魅力。  

  活动期间还进行了《最美的遇见忆在成语间——伴着成语游安徽》书刊赠书仪式,现场互动问答赢奖品、安徽成语故事H5互动小游戏、扫码听故事等精彩环节,并在4月18日省直机关每年一度“书香安徽”全民阅读“省直机关读书月”活动现场还进行了赠书交流。本次开展走进校园/机关主题活动,反响热烈,各界评价很高。不仅有利于广大读者把握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涵,更有利于提升文化素养,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同时更加深入的了解成语故事背后的安徽旅游资源、产品和线路。 

  专题研讨 旅游营销对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运用 

  5月22日,为更好地巩固本次活动成果,积极探讨文化资源在旅游营销中的重要意义,“旅游营销中对相关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运用——‘伴着成语游安徽’专题研讨会”在合肥举办。

  特邀安徽省内知名文化、旅游、历史等方面专家以及媒体、景区代表参与专题研讨。与会专家就文旅融合、文化在旅游营销中的价值和意义、文化资源挖掘方向和运用形式等进行了深入探讨,对“伴着成语游安徽”宣传营销推广活动成功举办表示了极大的肯定,一致认为这是活化历史文化资源、赋予各地旅游文化灵魂的重要举措,并就成语故事项目的文创产品开发、成果落地以及进一步挖掘和运用流淌在安徽的经典诗词歌赋、民歌非遗、大遗址、古道、博物馆藏文化等进行了分享和深入研讨。

  “伴着成语游安徽”特邀原创稿件之一:

  在成语中感受魅力安徽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 飞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词汇极为丰富,其中,历经千百年创造锤炼、精粹陶冶而形成的成语,更是多姿多彩,灿若群星。它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语言思维方式当中。它是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所谓成语,众人皆说,成之于语,故曰成语。 

  成语语义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且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成语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语顺序或增减其中的成分。概括地说:它是汉语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是比词的含义更丰富而语法功能又相当于词的语言单位,富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简短精辟易记易用,并常常带有寓褒寓贬的感情色彩。中国成语的数量,根据《中华成语辞海》(吉林大学出版社2002年修订版)共收录4万余条,其中96%为四字成语,这与汉语本身句法结构和古汉语以单音词为主有关系,它不同于一般的谚语、歇后语,有着明确的出处和典故,使用频率相当高,一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并且都引以为据,这就是所谓的“引经据典”。

  的确,成语的出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上古的经典。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2018年5月份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中国成语典故之城”的淮南市,其主要依据就是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不朽经典《淮南子》。由淮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著出版的《语出〈淮南子〉》,收录有源自《淮南子》的成语349条,源于“淮南国”的成语29条,源于八公山的成语22条,成语主词条合计400条,与主词条同义或字序不同的有666条,累计逾千条以上。其中,最早记载于《淮南子》的“四大神话”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触山等成语典故更是广为流传。此外,淮南市域内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举世闻名的八公山,与《淮南子》形成名著、名城、名山三位一体,相互推衍,诞生出众多光芒四射的成语,是中国成语海洋中的华彩珠贝,更使得淮南成为中国成语大家庭的一座重镇。 

  同样,我们在产生于安徽的上古经典《老子》、《庄子》、《管子》等著作中,也可以看到许多耳熟能详的成语,如《老子》里的“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上善若水”,《庄子》中的“朝三暮四”、“越俎代庖”、“鹏程万里”、“扶摇直上”、“探骊得珠”、“望洋兴叹”、“捉襟见肘”、“莫逆之交”,《管子》中的“举措失当”、“乌合之众”、“隔墙有耳”、“不翼而飞”、“内忧外患”、“百年树人”、“稳操胜算”等等。成语,既是汉语言文字的精华,也是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在浩如烟海的成语里,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作为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安徽,在中国成语大家庭,无疑也是一位举足轻重的重要成员。 

  成语作为中华文化经典,还有一项奇妙的功能,就是几乎每一个成语,都有它的出处和典故,有着和发生地密切相关的故事:“过门不入”,讲的是夏禹在怀远涂山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讲的是发生在八公山下的秦晋“淝水之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讲的是楚汉之战垓下之围;“才高八斗”比喻曹植才华盖世,他的流放地留下地名肥东八斗镇;“洗耳恭听”讲的是上古高士许由、巢父避世隐逸,巢湖市至今存有洗耳池。“百步穿杨”出阜阳,“不敢越雷池一步”看望江,“群贤毕至”集贤关,“时苗留犊”在寿春……举目望去,江淮大地,到处皆有成语典故的名山胜迹。

  今天,随着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阔步前行的安徽旅游部门,在研学旅游方面又做出了新的探索和尝试。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安徽旅游在线承办的这部《最美的遇见忆在成语间—伴着成语游安徽》是一本值得一读、可以留存的旅游业工具书;与其同名开展的旅游项目,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伴着成语游安徽,你会在成语中感受安徽的无穷魅力。

  “伴着成语游安徽”特邀原创稿件之二:

  “伴着成语游安徽” 开启安徽成语典故文化体验之旅

  安徽省社科院当代研究室主任:童地轴

  安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和县猿人”生活在距今约二三百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潜山市的薛家岗有公元前3500公元前2800年左右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痕迹,安徽多处发现了其他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商朝曾经短期定都在安徽亳州。战国末,楚国曾迁都寿春。秦末楚汉相争,项羽在安徽固镇县垓下之战败给刘邦,自刎于乌江,刘邦建立汉朝。汉武帝时东瓯国举国迁到庐江郡。汉朝末年,寿春成为军阀袁术的基地。袁术后来自称皇帝,但不久病死,寿春归属军阀曹操。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目前已经发现的远古时代的文化遗址100多处。我国的孔孟儒家学说,墨家学派,韩非、李斯的法家学派,都源于淮河流域。春秋战国时期安徽颍上县出了襄助齐桓公建立霸业的管仲,宿州大泽乡有陈胜、吴广起义誓师的“涉故台”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曹操神医华佗出生安徽亳州。淮河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便是得中原者得天下,特别邗沟、鸿沟、汴渠和京杭运河的先后开凿,这里成为经济命脉地带。春秋战国时期,淮河流域又成为大国争霸和角逐的重要地区。秦汉时期,汉高祖刘邦起兵反秦,襄助刘邦夺取天下的文臣武将也多出生于淮河流域。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鼎立,曹操就诞生在淮河支流涡河旁的沛国谯(安徽亳州)。元末,一代帝王朱元璋出生凤阳,从戎于凤阳。

  安徽,历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是文化发达之地,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经历了文化重心从汉唐以前的皖北地区到唐宋以后的皖南地区的转移。清朝康熙六年安徽建省,省名取安庆府与徽州府名第一字为安徽。安徽因历史上有古皖国和境内的皖山、皖河而简称“皖”。历史上,许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江淮大地上,因此,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也都应运而生,这些成语在江淮大地都有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趣闻轶事垓下“四面楚歌”的悲壮、大泽乡涉故台揭竿而起的豪情、八公山上“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的惊恐以及曹孟德老骥伏枥的壮志雄心、欧阳修“醉翁之意”的酣畅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无不让人在江淮大地这片热土上寻幽访古,让游人在无尽的历史走廊中思索观瞻。

  纵观历史,汉唐以前,文化重心是在淮河流域,包括今天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淮南、蚌埠以及六安、滁州、合肥的一部分,淮河中游的大部分地区。淮河流域的早期居民称为“淮夷”,主要生活于淮河各支流与湖泽之滨,以后融入华夏,成为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淮河流域地属中原地区的平原地带,历史上交通便捷,民风剽悍,勇于争斗,墨家“巨子”结社的风气与淮河流域人们那种“行则带刀剑,结死党为侠游”不屈强御的反抗精神使得历史上农民起义、盗匪、反叛等事件多发,“自古淮上多豪杰”。为此,汉唐以前,淮河流域因历史事件留下了大量的成语故事。

  位于淮河之滨的淮南市,是中国成语典故重要的历史文化源地之一,“草木皆兵、一叶知秋、一寸光阴一寸金、百川归海、迅雷不及掩耳、南橘北枳、时苗留犊、风声鹤唳……等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源发于此。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淮南大地上留下了一连串的成语典故,有些成语直到现在还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最早记载于《淮南子》的“四大神话”(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共工触山)等成语故事广为流传。仅《淮南子》收入逾千条词条,在全国范围内颇具影响。寿州古城、八公山等地,也留存了大量的成语典故。2018年,淮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成语典故之城”。

  汉唐以后,尤其是南宋政权建立后,中原文化重心开始南移。金亡后蒙古人与南宋继续战争,元朝末年、明末清初与民国时期,淮河流域战争不断、动乱不止。与此同时,黄河开始经常南泛,造成淮河流家家户户“跑水反”,人民食不果腹,生活穷极无聊,淮河流域文化开始衰败。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长河中,安徽大地上积淀了无数成语典故,这些成语用浓缩的智慧告诉你一个个久远而深刻的故事。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的“伴着成语游安徽”宣传推广活动,就是为了进一步加强成语典故的保护、挖掘和宣传,认真汲取成语典故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推陈出新,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下一步还将持续推动资源项目化、文旅融合化,努力在“成语典故+历史+文化+旅游”建设等方面上实现突破,提升旅游的文化品位,力争文旅同行,文旅并融。通过整理成语典故典籍,形成系统完善的旅游点、线、面结合的局面,促进成语典故文化与研学旅游相互融合,开启独具魅力的成语典故文化体验之旅。

  “伴着成语游安徽”特邀原创稿件之三:

  薪火相传,古为今用,绽放安徽成语光彩

  安徽商报编委:张扬

  成语言简意赅,传承久远,内涵丰富,是汉语中闪亮的明珠。一个成语,往往就是一段历史,一个故事,一种哲理……成语既展现了汉语高度概括的表达能力,又很好地体现了汉语的节奏感和韵律美;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很好地融入现代生活,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无裨益。

  出自安徽本土或与安徽相关联的成语不计其数,灿若星河,有的反映了山川地貌,有的体现了当地风俗民情,有的见证了历史风云,对于传承中华文明,传播底蕴深厚的安徽历史文化,熏陶、启迪和教育后人,建设美好安徽有着重要意义。

  成语是为宣传安徽的文化名片。安徽是“出品”成语的大省,挖掘、整理、汇编乃至包装成语这样脍炙人口而又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名片,可以生动地宣传安徽之美包括自然生态与文化特色,讲好安徽人文故事,传播正能量,坚定文化自信。譬如“妙笔生花”,是“天下第一山”黄山奇观的形象反映;譬如“三过家门而不入”成语所体现的无私奉献精神;譬如介绍成语“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由来及其发生地淮南,就比一般泛泛而谈的宣传推广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再譬如,在讲述楚汉相争、讲述刘邦项羽时往往都会提及成语“四面楚歌”,“四面楚歌”发生地在安徽,包括今天的蚌埠固镇县、宿州灵璧县等地。“四面楚歌”等诸多出自安徽的成语,不仅反映了安徽这片神奇的土地,曾是风云际会、英雄逐鹿的历史大舞台,还吸引了海内外的众多专家学者前来访古探幽、考察交流,成为加强文化交流的桥梁与情感沟通的纽带。

  成语促进安徽文化旅游建设与融合。安徽大多数市县都有一些凝聚着时代特色和历史文化内涵的成语,这些成语通过书籍记载或口耳相传,深入、持久地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心灵,并成为各地宝贵的文化旅游资源。2018年,安徽淮南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成语典故之城”,引起省内外关注。淮南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成语典故,一直比较注重成语典故文化的研究和品牌塑造,开展了一系列成语典故文化活动,有效地激活了文化遗产,促进了文化旅游深层次融合,形成了浓郁的成语文化氛围。同样,为整合“坐怀不乱”成语典故以及当地流传有关柳下惠的几十个民间传说等文化资源,打响文化品牌,促进地方文化建设,安徽亳州利辛县不仅成功将“柳下惠传说”申报成为亳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建设了柳下惠雕塑和“柳下惠故里”牌坊等,以促进当地文化、旅游发展。成语“坐怀不乱”所说的柳下惠故事,在中国广为人知,到今天人们还用它来形容道德情操高尚,作风正派。类似借助成语典故,开发文化旅游产品,促进安徽地方文化建设的例子层出不穷。

  成语助推城市景观改造与升级发展。一个成语典故可以成为撬动城市景观改造与升级发展的杠杆。例如安徽省文化特色创意街区——耳街,位于巢湖市中心,其名字来源于家喻户晓的成语典故“洗耳恭听”,自2013年正式开发以来,围绕这一成语典故,不断深挖当地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市井文化资源并通过雕塑、小品、艺术表演等形式呈现,同时通过构建“一街三路五巷十景”,打造了牵牛巷、亚父巷、老火车头及轨道、民俗博物馆、儿童小剧院、中国巨幕影院、儿童游乐场等景观景点,吸引了省内外文艺青年和文化创意人才的青睐。与耳街关联的洗耳池水域环境也得以全面综治,洗耳池公园变得更加靓丽清新。耳街所在的老城区得以升级改造,耳街所属的文化高地更加有范,有力增强了巢湖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耳街更是荣获了“安徽旅游特色商品街区”“安徽省特色商业街”“安徽省文化特色创意街区”“合肥市特色文化创意街区”“巢湖市青年创业示范街区”等多个称号。如今信步这条衣香鬓影的街区,想象那些山高水长一样的先贤,数千年前的风流奔涌到眼前,耳熟能详的成语典故变成了洋溢着时尚元素与文化古韵的街景,历史的回响正是通过一个成语、一条街得以传达,成语所凝聚的历史文化与街区所吸聚的商业文化得以深度契合,街与城、城与人有了新生态新格局的构建。这也为巢湖打造成为“全国著名的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为省会合肥的重要名片“大湖名城”增添了新的内涵。

  成语是安徽研学旅行重要载体。以“伴着成语游安徽”为主题,可以梳理、开发、推介安徽境内多条成语研学旅行线路,比如“游淮南,看中国成语典故之城”或“说成语,听故事,吃八公山豆腐”,比如“行走淮河岸边,讲述成语故事,学习中国历史”,还比如“伴着成语故事,探秘安徽古战场”等等,此外可以推出成语研学旅行衍生产品,如编绘《安徽成语故事会》手绘本,拍摄《跟着小姐姐听读安徽成语》短视频、《成语中的安徽》或者是《透过安徽成语看中国》专题片等,吸引、招徕省内外游客。此外,还可开发线上线下文旅互动主题活动“找找家乡的成语”等。

  归根结底,成语的生命力无限,可以薪火相传,古为今用,大放光彩,为今天的人们追寻先贤遗踪,致敬历史文化名人,延续历史文脉,增强文化自觉,分享文化魅力,重温中国乡愁,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幸福指数,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巨大的能量,持续发挥着建设性作用,展示着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