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同吃同住!合肥八旬闺蜜“共济”养老

  每天早上起来,84岁的张绍兰都要洗好水杯,倒上两杯温水,提醒88岁的王桂堂,一定要先喝水,然后再吃麦片喝牛奶;中午身体好的王桂堂骑上自行车去街道的老年食堂,用养老券把两人的午饭领回来;傍晚,张绍兰坚持拉着王桂堂去环城公园散步。七年来,在合肥市二里街社区胡大井小区,两位老人同吃同住,结伴旅游,“共济”养老,形同亲姐妹。

  50年前,“不太熟”的同学解燃眉之急

  王桂堂是土生土长的合肥人,曾是合肥市的一名女刑警,“当时只有我一名女警,内勤外勤都要上,身体素质好。”自小就大大咧咧的王桂堂,性格更是豪爽仗义。

  “我俩高中时是同学,但其实并不熟。” 张绍兰是江苏人,1956年父母支援安徽建设,张绍兰跟随父母来到合肥,转学至合肥二中,那一年,她已经读高三了。两人在不同班级,但住同一个宿舍,一个外向,一个文静,性格不合,并没有多少交集。

王桂堂(左)与张绍兰翻看去年旅游的照片王桂堂(左)与张绍兰翻看去年旅游的照片

  就是这位并不熟的江苏来的转学生张绍兰,曾伸出援手,解决了王桂堂的燃眉之急。高中毕业后,张绍兰考上了大学,王桂堂则直接参加工作,第二年嫂子去世,接着母亲去世,家庭的重担压在了她身上,因为要照顾哥哥家三个孩子,她没有成家。1970年,王桂堂父亲去世,“当时一副棺材要240元,还差180元,死活凑不齐。”张绍兰从同学那里知道后,送来了180元,“那时她一个月工资才40多元,这是她4个月的工资。”

  7年前,把骨折的老同学接回家照顾

  这位斯文同学的善良相助,让王桂堂一直铭记在心,但二人来往并不多,偶尔同学间聚会时见一面。王桂堂断断续续知道,这位同学因为特殊时期的历史原因,也一直没有成家,亲人都在外省,只身在合肥。后来她有时会去看望一下。

  2013年,王桂堂经过杏花公园,就顺便去杏花小区看望张绍兰,发现她走路一瘸一拐的,得知是在阳台摔倒了。“年龄不小了,摔一跤不是小事。”王桂堂打电话找来了侄女婿,把张绍兰送到医院,一检查是胯骨骨折。“在医院做手术期间,一直是王大姐在照顾我。”

  出院时,81岁的王桂堂直接把77岁的张绍兰接回自己家。卧床三个月,王桂堂为张绍兰擦澡、照顾大小便,侄女过来帮忙做一日三餐,“她为我做的,只有亲姐妹亲妈才能做得到。”

  “我们都是老人家了,一个人住,真要出事了,连个打电话的人都没有。”两人一合计,干脆住一起,一起养老,“现在社会风气这么好,只要一个电话,谁都会来帮忙,居家养老也很好。”

  这几年,吵吵闹闹又互相倒水递药

  两人同吃同住,有时在杏花小区住几个月,有时来胡大井小区住几个月。“现在政府对我们关爱多,民生工程好。”张绍兰介绍,两人退休工资足够生活,还有居家养老券,中午可以去社区食堂吃。“社区的孩子们都很好,从未说我不是本社区的人就不管我,对我一样好。”张绍兰告诉记者,住杏花小区时候,社区也一样关照王桂堂,“疫情期间,一天一个电话。”

王桂堂与张绍兰去张家界旅游王桂堂与张绍兰去张家界旅游

  两人一起七年,性格一动一静,张绍兰喜欢看书,王桂堂喜欢打麻将;张绍兰口味清淡,王桂堂喜咸;张绍兰支持“光盘”,王桂堂挑食。“几乎天天都要吵架,吵完就好了。”王桂堂血液黏稠度高,细心的张绍兰每天早上要提醒她喝水,“这是每天起来的第一架。”

  退休工资足够的两人,在购买家电等大件时AA制,买水果零食时则是谁记得谁买,一起吃。还经常出去旅游,2019年两人还去了内蒙古、张家界。

  追求生活质量讲究细节的张绍兰,会盯着王桂堂,拉她散步,不让她吃糖,不让她多吃盐,王桂堂也会反抗:“你就对我厉声厉色的。”小事吵吵闹闹,大事同舟共济,张绍兰生病时,王桂堂送她去医院,王桂堂颈椎病发作时,张绍兰帮她买药。

  两人都觉得对方有缺点,但一致认为对方“是个仗义善良,而且对我很好的亲姐妹。”两人还约好了,等不能自理的时候,找一家老年公寓,一起去安度晚年。

  通讯员 王佳伟 孙雨静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文/摄

  (责任编辑 王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