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全球一种常见病,抑郁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6%,统计显示,我国抑郁症发病率为3%~5%。抑郁症的最坏后果是,可能导致自杀行为。由于近年来时有因抑郁症自杀的事件,大家对抑郁症愈发关注,其中不乏对抑郁症的误读,使得“谈抑郁色变”。

  专家表示,一时的抑郁情绪并不等同于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心理疾病,抑郁症并非“精神癌症”,而是可防、可治的“心灵感冒”,需要引起重视,但也不必过度恐慌,只要及时、合理、规范治疗,87%左右的患者都能在治疗后有所好转。

  1、 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

  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神经症科副主任医师王安珍介绍说,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会说“我抑郁了”,但王安珍称,从抑郁情绪到抑郁症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理不适反应如果得不到及时纾解,日益积累最终将会引发抑郁症。临床上,抑郁症有其特定的诊断标准。

  一般来说,抑郁症的核心症状是持续悲伤,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疏远朋友,回避社交,常有无用感、无希望感、无助感,把所有过错归咎于自己,自责自罪,焦虑、紧张、易激惹。还有反应迟钝,思路闭塞,自称“脑子像生了锈的一样”,记忆下降,学习困难,生活被动,精力降低,有自残或自杀念头等。有些患者还会伴有躯体不适,如睡眠障碍,食欲、性欲减退,躯体疼痛感,肢体沉重等,他们常常因身体上的不舒服多次到内科就诊而无较好治疗效果。

  这种令人不适的感觉要持续达到两周以上,并能排除因其他原因导致,并且是已给患者本人造成痛苦或不良后果的。但即便如此,是否患上抑郁症还得由精神专科医生来诊断。

  2、任何人都可能患上抑郁症

  谁会患上抑郁症?答案是无人幸免。因为人是有情感的,人的情感活动有多种多样,十分复杂。抑郁症就是一种病理性的心境障碍,它就像一种“心灵感冒”,任何国家任何行业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患上抑郁症。

  但抑郁症不同于通常的情绪波动和对日常生活中挑战产生的短暂情绪反应,尤其是长期的中度或重度抑郁症,可能成为一个严重的疾患。患者可能会受极大影响,在工作中以及在学校和家中表现不佳,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使患者及其家人均感痛苦。

  一般来说,抑郁症的病因是多方面的,生物、心理与社会环境诸多方面因素参与了抑郁症的发病过程。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学易患素质是病前性格特征,如抑郁气质;成年期遭遇应激性的生活事件,则是导致出现具有临床意义的抑郁发作的重要触发条件。

  “目前强调遗传与环境或应激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在抑郁症发生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影响。”王安珍说。

  3、抑郁症可防可治,超8成患者能得到好转

  针对抑郁症急性期治疗的研究表明,无论是用抗抑郁药物治疗或进行认知行为方法的心理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且这个效果明显好于仅仅服用安慰剂。也就是说,得了抑郁症,积极治疗比不治疗要好。

  研究结果表明,只有13%的抑郁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没有改善甚至加重,87%的患者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好转。同时,有15%的患者达到了特别好的结局,症状完全消失或接近完全消失。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抑郁患者经过治疗能够好起来。

  抑郁症也可预防。王安珍医生建议,平日里可多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如果感到心情不佳,也可以同信赖的人谈论自己的感受;坚持做自己一向喜欢的活动;常与家人和朋友沟通;按时吃饭并保证足够的睡眠;经常运动,哪怕只是短距离散步。

  如果这些都不能让你的情绪变得更好,还可以求助专业的精神专科医院或心理咨询机构。

  王安珍还建议,如果发现身边的亲人、朋友出现抑郁倾向,除了要劝其积极就医外,也应该对他多些鼓励和宽容,尽量想办法帮助他释放压力,比如多和他聊天、沟通,找心理医生进行心理疏导。(朱世玲 李皖婷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永)

  (责任编辑  沈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