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shuì)服变成了说(shuō)服 ,一骑(jì)红尘变成了一骑(qí)红尘,粳(jīng)米变成了粳(gěng)米,荨(qián)麻疹变成了荨(xún)麻疹……2月19日,微信公众号“普通话水平测试”发表的一篇《注意!这些字词的拼音被改了!》刷屏社交网络,文中列举了上述一大串读音改变的例子。

  对此,有专业人士表示,这篇“10万+”的文章大部分内容脱胎于国家教育部2016年6月6日发布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修订稿)>征求意见公告》,而这个“修订稿”中提到的内容,至今尚未通过国家审音委、标准委的审议。虽然炒的是“冷饭”,但这篇“10万+”文章也有其积极意义——它成功地在大众视线与本属小众的汉语文字专业研究之间建立起联系,随之引发的舆论关注,也许会让国家有关方面在审议修改这些异读词读音时变得更加审慎。

  读音的变化,是语言文字演变的一种表现。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在历史进程中或沿用,或改变,或消亡。当代比较有名的一个例子,是秦朝修建的“阿房宫”。大江读书时,尚读作阿(ē)房(páng)宫,现在的教科书里早已改成了阿(ā)房(fáng)宫。上文提到了那些“被改”的读音,也是属于这类大众异读后被“将错就错”的例子。

  错得多了,是否就能成对的?对此,大江个人持保留意见。读音,是文字内涵的一部分。比如多音字,不同的读音,对应不同的义项。现行的普通话,是新中国成立后官方认定的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标准的制定,一方面要考虑到方便推广和使用,另一方面也要兼顾历史文化的传承。因为大家都这样读,不论对错就“少数服从多数”,那岂不成了“众口铄金”?

  在不断有新词涌现的当下时代,保留那些有着深厚文化内涵的字词的原有写法和读音具有现实意义,它体现了一个时代对于历史的尊重,绝非迂腐与守旧。“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我们不希望,这些脍炙人口的美丽诗句流传了千年,却因为后人图方便丢掉了韵脚,变成一副佶屈聱牙的模样,让才子先贤们日夜推敲的心血付诸东流。

  主持人:邬杨

  来源:芜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 杨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