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深挖到位了吗?公交供给的水平达到极限了吗?公车治理的手段是不是已经史上最严?交通文明的提升是不是已经没有上升空间?停车费、燃油税改革等市场化的治堵手段是不是已经用尽?黄金周前几天的交通峰值可不可以通过更大力度的错峰缓解?
行政治堵到底能否真正治本?如果这些疑问得不到清晰、清醒的认识,其危害将比“最堵9月”造成的负面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被行政强制力约束出的畅通的马路背后,是更大的路面拥堵隐患和“民心添堵”。
昨天是周日,北京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秋雨,气温骤降,最高气温仅14℃。北京交委官方网站昨晚显示,17∶50至17∶55,全路网严重拥堵,交通指数8.4,平均速度19.9公里/小时。其中二环内严重拥堵,二环至四环间严重拥堵,四环至五环间中度拥堵。
与此同时,一则北京将评估特定时段、特定区域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措施可行性的报道,也引起热议。一场“中国式治堵”的讨论正在网上热烈展开。
新华社昨日发表《“中国式治堵”难在何处》的分析文章,文章指出:在各地治堵“高招”连出、风声四起的背景下,人们不难发现治堵公共政策的制定目前缺乏一套科学、民主的流程,多可以形容为主管部门“摸着石头拍脑袋”,民意、民智并未得到充分的尊重。
文章认为,近期各大媒体对单双号限行政策的追问,比较核心的一点就是这究竟是不是必须使用的治堵手段:交通精细化管理水平深挖到位了吗?公交供给的水平达到极限了吗?公车治理的手段是不是已经史上最严?交通文明的提升是不是已经没有上升空间?停车费、燃油税改革等市场化的治堵手段是不是已经用尽?黄金周前几天的交通峰值可不可以通过更大力度的错峰缓解?
新华社还进一步追问,行政治堵到底能否真正治本。
文章指出,如果这些疑问得不到清晰、清醒的认识,其危害将比“最堵9月”造成的负面影响有过之而无不及。被行政强制力约束出的畅通的马路背后,是更大的路面拥堵隐患和“民心添堵”。
今日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