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前来中国科大报到的58位少年班考生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马鞍山二中13岁考生周景(化名)。他才上高一,但高考考了644分,比一本线整整高了100分,被当地人称为“神童”。如果他复试顺利,将成为中国科大的又一位“娃娃大学生”。
在少年班30多年的历史上,十二三岁进校园的“娃娃大学生”不少,他们现在过得怎样呢?记者日前进行了采访。
张亚勤:功成名就难忘合肥
在中国科大少年班学院一楼大厅,四周墙上都贴着从少年班走出去的知名校友的简历和照片。其中,就有好几位十二三岁的“娃娃大学生”。哈佛大学生物统计系副教授蔡天西,13岁就考入少年班。1995年,她提前一年毕业,前往哈佛大学攻读,并在22岁就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一年后,她任教哈佛大学,28岁就成为了博士生导师。而哈佛大学物理系助理教授尹西,则是在12岁就考入少年班,并于2006年获得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张亚勤的名气更大。1978年,12岁的他考入少年班,开启了传奇人生。虽然天资聪颖,但张亚勤进校后,却发现自己的成绩相较同学并不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他逐渐适应了新环境,到了毕业时,他的成绩已经名列前茅。1983年,张亚勤顺利获得学士学位,又继续在中国科大读研,并在1985年获得硕士学位。随后,他赴美留学,并一路奋斗成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
现在,张亚勤正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领域进行创新。张亚勤告诉记者,“新浪微博……我都在用。”他说,新的产品出来后,他总是要体验一下。
从12岁到19岁,张亚勤在合肥生活了7年。他对合肥一直怀有眷恋,“合肥是我的第二故乡。”他说,因为学习、工作等原因,这些年他一直在行走,但在每个城市呆的时间都不长,“比较起来,还是在合肥呆的时间最长,因此感情很特殊。另外,我太太是在科大认识的,也是安徽人,所以我对合肥感情更深。”
每次回合肥,张亚勤都感慨“变化太快了”。他说,以前读书的时候,到哪走走路就行了,“现在合肥框架完全打开了,是现代化的大城市了。”
对母校中国科大,张亚勤也一直保持关注。“我感觉现在的科大学生,跟我们那时候比,学风变化不大,还是比较单纯,理想化,这是件好事。”张亚勤说,虽然社会转型剧烈,但还是希望学生保持平静的心态,不要随波逐流,“保持理想,保持纯净。”
张亚勤说,微软现在跟中国科大合作也很多,比如有联合实验室、多媒体研究、通讯研究等,“学术合作很多。”张亚勤说,现在也有不少科大学子来到微软工作、研究,“我们每个月也都有技术人员到合肥开展工作,微软与合肥联系很紧密。”
重点推荐
分享到:
有人落水,你救或不救,这是大家一直探讨的问题。救人出自良善本能,被救者更应有一颗感恩的心。[详情]
在屏幕上的“CH09”频道,正直播着女更衣室的视频,画面显示几位女客人正裸露着身体更换泳衣。[详情]
五四广场客流量大,所以免费卫生纸的使用速度非常快,从投入使用到现在平均每天用掉八九盘。[详情]
投入巨额科研经费,历时13年苦心研究,却在成果即将问世之时被几个馋嘴者毁了。[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