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沪苏浙皖市场监管部门统一发布2019年长三角地区学生服产品质量联动监督抽查结果,共抽查产品243批次,经检验不合格10批次,涉及不合格项目为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pH值、绳带安全、耐湿摩擦色牢度、起球、纤维含量。

  2019年下半年,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等四地市场监督管理局组织对长三角地区学生服产品质量开展联动监督抽查。监督抽查依据《国家纺织产品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婴幼儿及儿童纺织产品安全技术规范》等标准,对学生服纤维含量、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甲醛含量、pH值、耐水色牢度、耐汗渍色牢度、耐干摩擦色牢度、耐湿摩擦色牢度、耐光色牢度、耐光、汗复合色牢度、耐皂洗色牢度、起球、附件锐利性和绳带安全共15个项目进行了检测。累计抽查产品243批次,经检验,发现10批次产品不符合相关标准的质量要求。本次抽查发现的不合格产品将移交企业所在地市场监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理。

  专家介绍,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是影响人体健康的重要检测指标,含有可分解致癌芳香胺染料的服装在与人体的长期接触中,如果染料被皮肤吸收,会在人体内扩散,可能会引起人体病变和诱发癌症。pH值是衡量学生服面料酸碱度的指标。纺织产品的pH值过高或过低,均有可能破坏人体皮肤酸碱度平衡,引起皮肤过敏或感染,使皮肤易受到其他病菌的侵害。服装绳带设计不合适或不合理容易因上下车或被其他物体钩挂而造成学生的勒伤、缠绊或摔倒,从而造成学生伤害。耐湿摩擦色牢度不合格的产品颜色的持久性差,容易褪色,人体直接接触时染料易从纺织品转移到人体皮肤上,影响人体健康。服装在实际服用和洗涤过程中,由于不断受到摩擦,在织物表面上的形成了绒球。这些突出在织物表面的绒球,使织物的穿着性能和外观受到影响。纤维含量反映了学生服面料的真实属性,是主要质量指标之一,也是选购时的重要参考依据。纤维含量与标注信息不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服的穿着舒适度。(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永)

  (责任编辑  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