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年轻化,专家提醒健康生活,学会心肺复苏技能

  27日凌晨,以《遇见王沥川》中王沥川一角而圈粉无数的台湾艺人高以翔,在节目录制中心源性猝死不幸离世,令无数网友悲痛不已。同时“猝死”也再一次为大家的健康敲响警钟,当日日下午,安医大一附院接诊一位女患者,声称看到新闻后,心慌胸闷,吓得立即入院检查。安医大一附院心内科主任陈大年告诉记者,近年来,中青年猝死比例上升,而高强度、高压力、高度紧张、持续过劳的工作状态日益成为年轻人猝死的重要诱因。他提醒,要保持健康的生活、工作方式,普及心肺复苏急救技能,尽最大可能减少此类意外事件发生。

  34岁女患者胸闷入院

  “我本来对这位演员还不是很熟,但是下午一位女患者来就诊,给我看了新闻。女患者的警惕,值得大家学习。”27日凌晨,35岁的“王沥川”高以翔在录制节目现场不幸猝死,引发网友悲痛。其时陈大年正忙于门诊,没有看新闻。下午3时左右,他接诊了一位34岁患者,女患者翻了新闻给他看。

  女患者胡女士来自合肥市,最近总觉得心慌胸闷,27日上午看到高以翔新闻后,紧张起来,立即挂号,“年龄差不多,工作压力也比较大,最近心脏觉得不舒服,很害怕。”患者告诉陈大年,看到新闻后,非常紧张,“上有老,下有小,耽误不起”。

  当日下午,胡女士心电图显示正常,但是还是做了心脏彩超检查,正在等到检查结果。陈大年告诉记者:“虽然说是看到明星新闻来检查,但是她对身体异常情况警惕,来医院就医,是正确的做法。”他提醒,年轻人,走路气喘、心慌胸闷,都要及时就医,因为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正在年轻化。

  心源性猝死约占猝死的八成

  陈大年介绍,全世界每年有数百万人因猝死而失去生命,“约80%的猝死是心源性猝死。”据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心梗不及时救治,则可能发生猝死。在心梗人群中,中青年的比例上升明显。

  据其介绍,引发猝死的有心源性的,脑部疾病的,也有血管性的,但心源性猝死比例最大,并逐渐年轻化“现在接诊的年轻人多了。以前心血管疾病大多是60、70岁的,但是最近几年,已经接诊了多例只有20、30岁就有心脏疾病的患者了。”

  陈大年遇到最年轻的患者仅16岁,有哮喘病史,喝了一杯葡萄酒,“送到医院已经不行了,猝死。”据其介绍,大多数年轻患者“送到医院是已经没有了”。

  压力大,不规律,猝死直逼年轻人

  为何平时看起来身体棒棒的年轻人会突然猝死?陈大年介绍,太过繁忙、高压紧张的工作,会不断刺激人的交感神经。如果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交感神经系统长期太过兴奋,则会导致心脏负担过大,心率增快,甚至产生心律失常。长此以往,如不及时调整,心脏则会受到损害。

  部分突发性心脏病患者猝死因为连续熬夜、情绪激动、紧张状态,诱发了神经功能失调、冠状动脉痉挛,心脏突然间缺血而猝死。“无节制的生活,高脂饮食,吸烟、熬夜等等,都是引发因素。”此外也有外界诱发因素,比如身体疲劳,免疫力降低时,诱发心肌炎,也有猝死风险。

  “大多数猝死是毫无征兆的,不知道什么时候,不知道什么方式,所以大家要留意身体上的一些小异常,以前不重视的小细节要重视起来。”陈大年提醒,如果忽然发现力不从心,或者以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无法完成,以前没出现过的心慌、头晕,都要警惕。有些小感冒,如果没有及时治疗,也会引发心脏问题,在感冒中出现呼吸困难、心慌、胸闷,“不能自己吃点消炎药,应该及时就医。”

  陈大年建议,有家族遗传病史,家人早死亡(50岁以下死亡),冠心病家族史的,都应定期体检。

  普及急救技能设置急救设备

  “心脏骤停,存活率特别低,有个黄金四分钟,送到医院已经耽误不少时间了,所以院外急救非常重要,这就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掌握心肺复苏技能。”陈大年建议,应该在公共场所广泛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教会公众正确使用,关键时刻可以挽救猝死患者生命。

  而最重要的是学会心肺复苏,“只需几个简单的按压动作,便能让心脏猝死患者起死回生。但绝大数人不懂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面对突发状况束手无策。”陈大年呼吁,应进一步加大对公众参与急救的技能培训和普及,将急救知识培训纳入制度规定,让更多人在第一现场进行施救。(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责任编辑  陈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