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敬含泪整理墓碑上的鲜花

  4月5日,清明节。阜南柴集镇张克元烈士陵园里,站满了祭祀英雄的群众。肃穆的人群中,一位老人颤巍着走上前,望着高耸的英雄墓碑,嘴唇颤抖,再也控制不住压抑了半个多世纪的情绪。“父亲!……”伴随着一声哀呼,老人在墓碑前长跪不起,身后的人群中也传来阵阵低沉的抽泣。

  老人叫张西敬,是71年前在解放战争中牺牲于阜南柴集的英雄张克元继子。这位年近七旬的老人,终于在柴集镇热心群众的帮助下,与从未谋面的父亲首次“团圆”。

  寻找英雄身世路漫漫

  和很多柴集人一样,从小时候起,杜春刚就经常听父辈讲述张克元烈士的故事。

  杜春刚今年51岁,是柴集中心卫生院的工作人员。从系上红领巾那天起,每到清明,杜春刚都会到镇上的张克元烈士陵园,为英雄献花扫墓。

  杜春刚听父辈人说,1948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途经柴集,张克元身为柴集区财粮专员,为了保护国家的财产,选择最后一个撤离。在与反动派军队的战斗中,张克元因寡不敌众不幸牺牲。当地群众将张克元的遗体收敛安葬。建国后,当地政府为张克元烈士立碑纪念。因为年代久远,烈士的信息留存不多,人们只知道张克元所属的部队是在山东成立,牺牲的时候非常年轻,还不到30岁。

  从那时候起,杜春刚便在心底暗暗立誓:不能让英雄在异乡孤独长眠,一定要努力为他寻找家人。

  杜春刚想不到的是,这一找,便是几十年。他走了不少地方,也走访了不少人,始终没有结果。

  借助网络为英雄找到家

  进入21世纪后,杜春刚接触到了QQ,他通过网络加了很多山东的寻找烈士QQ群。

  2017年,一次浏览网页时,杜春刚无意搜寻到一则关于回忆解放战争的报道。在这篇名为《难忘昔日战友情》的文章里,一位老战士回忆,刘邓大军南下时,曾在山东成立一个干部团(后改为江淮支队),解放阜南后,支队留下并就地改建人民政府。

  这正是张克元生前所在的部队。杜春刚非常兴奋,他先后联系淮海战役纪念馆和济南战役纪念馆,了解到江淮支队的一些情况,英雄的生平在他眼前逐渐清晰。

  去年8月份,杜春刚通过中华英烈网的搜索,查找到三位叫张克元的烈士,其中一个籍贯在江苏新沂港头镇港头村,牺牲地址写的是安徽省埠南县。

  这会不会就是阜南柴集张克元烈士的老家?杜春刚当即通过百度查询,先后拨打了港头镇和港头村的电话,但因为网络信息有误,始终无法与当地取得联系。

  今年3月29日,眼看又到了为英雄扫墓的时间,杜春刚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拨打了新沂市政府热线。没想到,这次竟然有了突破。

  当地派出所在核实信息后给他回复了电话,确认长眠于柴集的英雄正是港头镇走出的战士张克元。电话没说两句,那头便被人抢了过去,“我叫张西敬,是张克元的儿子。谢谢,谢谢……”

  三座墓碑诉说英烈故事

  张西敬今年67岁,是张克元烈士长兄张克强的次子。解放后,在得知张克元牺牲异乡的消息后,按照当地农村的传统,张西敬被过继到了张克元的名下。在与张西敬的交流中,烈士张克元的身世之谜也被一一解开。

  当年,在随部队撤走后,张克元的老家遭到反动派军队的疯狂报复。张克元年近3岁的小女儿也没能逃过敌人的毒手,残忍的敌人还将张克元的母亲胳膊打断。

  在解放后,张克元生前的两个战友李建和李殿源(音),分别担任新沂的主要领导,找到了张克元家。

  张西敬说,曾经有位父亲的战友留下一张纸条,上面写有父亲所在的部队去向,但因为上面写错了字,只知道最终去了安徽。前几年,家人一直寻访到了大别山区,还是无功而返。

  当地政府也曾多方寻找,因为信息不详,数十年寻访下来,还是未得到张克元确切的牺牲地址。

  在张西敬的老家附近,至今还有着一座张克元的墓碑。那是在张西敬13岁那年,按照当地的习俗,奶奶在秤上放了一张写有父亲姓名的纸,在家门口连喊三声:“张克元,回来吧!”再把写有姓名的纸张放入棺材,埋入坟中。

  前几年,当地民政部门修建烈士陵园,前来张西敬家,到张克元墓前抓了把土带走,又在烈士陵园里为张克元立下墓碑。

  今年的清明,张西敬祭奠的是父亲的第三座墓碑,也是父亲最终长眠之地。

  红色基因代代传承

  在得到父亲的确切消息后,张西敬立即联系亲属,一行12人在4月4日赶到了阜南柴集。

  清明节这天,张西敬来到父亲的陵园,在柴集镇数百名乡亲的见证下,为敬爱的父亲献上鲜花。

  “特别感谢柴集镇的乡亲,感谢当地的政府。”提起父亲,张西敬语气哽咽,父亲为新中国的建立奉献生命,当地政府和广大群众没有忘记,哪怕从不知道他的过往,但始终未曾放弃为英雄寻亲。

  包括张西敬在内,如今这些后辈们虽从未与张克元谋面,但一直以来,烈士之血凝结而成的红色基因,却一直在陪伴着他们成长。

  因为那个特殊的年代,张西敬没有上过学,但他的三个孩子张冠军、张洋军、张超军,名字中都特意带上一个“军”字。张西敬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牢记先辈们为祖国所做的奉献,正是因为先辈们甘于奉献牺牲,才有了现在国家的富强,才有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来源:颍州晚报

  (责任编辑 牛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