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贲门失弛缓症是消化内科运动障碍性疾病,年发病率约1/10万,明确诊断后对症治疗效果不错,但是78岁高龄的余老太却足足被这个疾病折磨了45年。由于吞咽困难,吃下去的食物不能完全进入胃部,经常滞留在食道,导致余老太的食道被异常“撑大”到比胃还粗,这样严重的病情非常罕见。

  “30岁刚出头,就莫名其妙出现吃饭哽咽吃不下去的情况,经常发作,一直以为是胃不好。”家住太湖县农村的余老太回忆说,除了吃饭哽咽也没有其他症状,当时家里经济条件差,自己就想着“忍忍算了”。这一“忍”就是45年。今年春节前,余老太症状进一步加重,吞咽时有疼痛感,慢慢的连稀饭这样的流质食物都咽不下去了,被家人带到当地医院就诊,因为病情复杂,当地医生建议转到安医大二附院治疗。

  在安医大二附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方海明为余老太完善了相关检查,发现老太太的食道全层扩张增粗扭曲,内有大量滞留残余食物,食道比胃还要大,最宽处的直径近10厘米,而正常成年人的食道直径大约只有2厘米,诊断为严重的贲门失弛缓症。

  “贲门是人消化道的一部分,为食道和胃的接口部分,是胃上端的入口。食管中的食物正是通过贲门进入胃内。”方海明说,贲门就好像食道和胃之间的一个“阀门”。正常情况下,吞咽食物时贲门就会松开,食物就通过贲门食管,进入到胃里面,不吃饭时贲门就关起来了。而贲门失驰缓症患者的贲门部神经肌肉功能障碍导致贲门不能松弛,控制食物进入胃部的小“阀门”坏掉了,失去贲门正常收缩-舒张协调运动,加上食管缺乏推进性蠕动,食物无法顺利通过贲门,食物只能滞留于食道,导致食道异常扩张,患者反复出现恶心呕吐、反酸、烧心、胸痛、吞咽困难,甚至滞留的食物反流入肺部引起反复肺部感染。

  因为长期吃得少,食物不能完全进入胃部消化吸收,余老太的体重仅仅73斤,严重营养不良,体质差。再加上高龄,其家人一度很担心手术,但是回想起45年都不能好好吃饭的痛苦经历,余老太坚持要求手术治疗。

  术前必须的准备是将老人食道内残留食物清理干净。正常放置引流管即可,但由于余老太食道内堆积的食物太多,常规引流根本无法解决,最终只能通过禁食和内镜下反复冲洗,医生足足用了90分钟才将滞留食物清理完,相当于给整个食道“洗了个澡”。

  经过术前进一步周密准备,方海明为余老太实施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在食管粘膜下层建立一条“隧道”,并通过“隧道”经内镜将食管痉挛的环形肌切开的微创新技术,创伤小,手术难度高,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最佳方法。手术非常顺利,困扰余老太45年的疾病,仅仅用了45分钟解决,狭窄的贲门口明显松弛,术后第二天余老太就开始食用米汤等流质类食物。

  方海明提醒:贲门失弛缓症的年发病率约1/10万,具体发病原因尚不清楚。贲门失弛缓症主要临床表现有吞咽困难、反食、胸骨后疼痛、体重减轻等,常见于20岁到39岁的青年人,可继发食管炎、食管溃疡和出血、食管气管瘘、自发性食管破裂和食管癌等。年轻人一旦发现有食不下咽的情况,应提高警惕,切莫只以为是心情不好没有胃口,若长期进食困难或进食时间超长、吞咽困难,甚至食后便吐,则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时治疗。(郑慧 记者王佳)

  (责任编辑 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