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江淮晨报、江淮网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已经正式印发。自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建设方案,正式从“设计图”转为“施工图”。除了要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合肥还将规划建设滨湖科学城。

  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有了“施工图”

  “未来四年,是全面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关键时期。”省发改委主任张韶春透露,今年1月,国家批复设立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次省委、省政府、中科院联合印发《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实施方案(2017-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有了“施工图”。

  张韶春表示,《方案》明确将构建“2+8+N+3”创新框架体系,以国家实验室为基石,依托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布局一批前沿交叉创新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建设若干“双一流”大学和学科,打造多类型、多层次的创新体系,成为代表国家水平、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使命的国家创新平台。

  《方案》提出,加快国家科学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形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和产业成果,构建“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新兴产业”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力求建立务实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在依法合规的情况下,最大程度为国家科学中心建设提供资金、土地、政策等保障。

  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

  省发改委副主任吴劲松介绍,框架体系中的“2”指的是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积极争取新能源国家实验室。《方案》提出,将依托中国科大在量子通信技术领域国际领先地位,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抢占量子科技国际竞争和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8”指的是,新建聚变推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合肥先进光源及先进光源集群规划建设等5个大科学装置,提升拓展现有全超导托卡马克、同步辐射光源、稳态强磁场3个装置性能。提前谋划中国聚变工程试验堆等一批新的大科学装置,争取列入国家“十四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

  “N”指的是,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建设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科学中心、人工智能、离子医学中心等一批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推动大科学装置集群和前沿研究的深度融合,提升我国在这些细分领域的源头创新能力和科技综合实力。

  吴劲松透露,建设“双一流”大学和学科也成为未来的一个重要任务,依次进一步加强人才集聚能力,支撑科学中心建设。框架体系中最后的“3”指的是,建设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3个“双一流”大学和学科。

  值得期待的是,未来,合肥工业大学将着眼“工程管理与智能制造”及“电气工程”等优势方向,布局建设一流学科;而安徽大学将重点建设“物质科学与信息技术”学科群。

  滨湖科学城将包含 三个组成部分

  目前,国内外著名的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多数都有重要的载体,比如,美国布鲁克哈文国家实验室、日本筑波科学城。而在国内,除合肥之外的另外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当中,北京有怀柔科学城、上海有张江科学城。此次《方案》明确,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规划建设滨湖科学城。

  对此,吴劲松介绍,在空间布局上,滨湖科学城将包含三个组成部分。其中,在高新区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核心区和成果转化区;围绕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科学岛)建设大科学装置集中区;依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建设教育科研区。

  滨湖科学城未来是什么样的?未来,滨湖科学城将打造成国家实验室和科学中心的重要载体和集中展示窗口。为此,我省将引导大科学装置、交叉前沿研究平台等创新资源集中在此区域布局。这片区域将成为合肥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和靓丽名片。晨报首席记者 方佳伟

  实习生 王欢 刘静晨

  (责任编辑:沈秀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