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大学生:不接受也不排斥

  有学生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表示,家长陪得太紧,会让自己放不开手脚做事,缺乏自由感,“妈妈过来陪读自己并不喜欢,也没觉得十分排斥,除了室友和老师,没有告诉其他同学,觉得挺不好意思的。”合肥学院大二学生张明说。

  大部分大学生表示,能够理解父母陪读的心情和原因,但是过度陪伴让自己有点厌倦。“为防止在学校谈恋爱,母亲在学校陪了我两年,每天要求回来住,觉得自己被管得太严了。”合肥学院大三学生小王告诉记者,感觉自己脱离了班级。

  不过,也有学生认为陪读是亲情的体现。合肥师范学院大三学生李俊觉得,自己在大学前两年过度放松,学习成绩不好,现在准备考研,陪读可以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同时父母也退休了,陪读也可以让他们不会那么孤独。”

  心理专家:最好的疼爱是手放开

  对于大学生家长陪读,安徽芝麻开门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张量对陪读态度明确:“不合适。”张量表示,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生活的条件,作为家长,应当让孩子知道独立生活的重要性,而家长陪读对大学生培养独立性显然没有帮助。

  张量称,家长陪读是因为目前他们对社会存在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父母不放心上大学的孩子便去陪读,其实这样是很不必要的,孩子迟早要走上社会,早点让他们独立地成长才是最重要的。

  “对于一些家长下岗或退休后,在孩子学校附近找份工作,挣钱补贴家用,是正常的。”张量告诉记者,如果父母在陪读期间,能够让孩子独立生活,并且对他的健康成长进行适当指导,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利的。

  张量认为,但是在陪读过程中代替孩子做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比如洗衣服、打扫卫生等,这对大学生的成长是很不利的,“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独立、脱离父母的过程,大学生活是让学生们逐渐从校园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所以父母应当调整心态,放心地让孩子成长。”

  陪读家长分类:

  通过探访,记者发现这些陪读家长大致分为三类:孩子依赖不舍型、衣食全包型和排解生活孤独型。

  1。孩子依赖型:

  “去年送孩子来上学,在这儿住了几天,孩子呆了几天后,说不想让我走,在这里一呆就是一年多的时间了。”孙群(化名)是淮北人,家中就一个孩子,孩子从小就没有离家出过远门,当女儿不舍后,孙群只好在这里陪读。“我也试过回家几天,不管她,但是没过几天,心里也十分挂念,我还是回来了。”

  孙群觉得,陪读并没有什么丢人的,孩子从小就没有独立生活过,生活自理能力普遍比较差,一下子到外地读大学怕很难适应。

  2。 衣食全包型:

  “听到女儿说,想吃我的饭菜了,我都快哭了,第二天就过来了。”家住六安的周静告诉记者,女儿这学期到了备战研究生考试的关键时期,刚刚结束的暑假,女儿没有回家,一个暑假都没吃好。为了更好照顾孩子饮食起居,这学期开学初周静租住在青年城1号,开始陪读。“感觉又回到了四年前孩子冲刺高考的阶段。”

  3。 排解生活孤独型:

  今年55岁的赵慧敏(化名),退休之后一直在家休息,在两年前孩子考上合肥师范学院后,她就陪着孩子一起来到学校,在学校附近一家快餐店工作。“这样一方面,我自己不会在家闲着没事做,另一方面可以照顾孩子。”

  赵慧敏说,出来的主要目的是挣钱养家,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

  (责任编辑 何菲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