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芜湖轨道交通插上“科技”双翼

  城市轨道交通不仅是方便居民出行的重要载体,也象征着一座城市的发展速度。在全面迎来“轻轨时代”之际,芜湖轨道交通有哪些设计、施工、技术等方面的亮点,也日益成为广大市民普遍关注的话题。记者近日前往施工一线探访,为您“揭秘”芜湖轨道交通建设全线亮点。

  多项技术走在全领域前沿

  在轻轨1号线港方区间,上跨长江大桥和上跨淮南线的大吨位起重吊装正在有序运行,“大桥上建轻轨,施工工况极难,风险极高。”中国中铁芜湖市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一期施工总工程师刘喜年告诉记者,采用的是750吨履带吊整体吊装237吨钢混结合梁,一段段轨道梁好比轨道的“骨骼”,跨座式轨道车辆就在这“铮铮铁骨”上飞驰。目前,芜湖轻轨轨道结构在简支桥梁体系基础上,创新采用了“连续刚构”桥梁体系,最大跨度为30米,大大减少桥墩数量,总工程师刘喜年补充道,这项技术运用在国内尚属首例。

  轻轨在运行时,一定会使用到“转向架”这个原理。“考虑到转弯时离心力控制等技术要求,芜湖轻轨最小转弯半径75米,此数值下的轻轨运行更灵活便捷,更能适应复杂的城市环境。”其背后,则是对制作工艺技术更加严苛的要求。转弯衔接处运用最多的是曲线轨道梁技术,这项技术对精度要求极高,线性精度控制不好,会直接反映出单轨列车的走行状态和乘坐舒适度。由于每榀曲线轨道梁曲线半径、梁长、超高坡率都不同且线性复杂多样、形态各异,要求梁体必须一次浇筑成型,且轨道梁各项技术参数控制要求极严,轨面平衡度允许误差在3毫米内。因此,芜湖轻轨技术部门专门研发一种集数控信息系统、电动系统、液压系统为一体的全自动三维可调模板,配置创新型测量专用工装设备,编制实用型精准测量方法,对曲线轨道梁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控制,确保曲线轨道梁制造精度、线性要求。

  大师工作室推动技术革新

  芜湖轻轨是国内第一条无人驾驶的跨座式单轨,芜湖火车站至弋江路站是唯一地下段,中江桥段是公轨合一……为确保芜湖轻轨在城市立体式交通中尽可能少占用公共资源,轻轨设计师们切合原先城市交通结构,拓展上下空间,减少土地占用,因地制宜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据了解,建设正酣的芜湖轻轨还具备噪音低、爬坡能力强、电力系统运行利于环保、节能、快捷、方便等优点。

  芜湖轨道交通项目中,大跨度连续刚构轨道梁建造技术在国内是首次应用。其中,曲线轨道梁的预制技术更是世界公认的跨座式单轨建造的三大技术难点之一。没有经验可循,一切从“零”突破,为此,中国中铁在芜湖轻轨项目专门设置大师工作室,带领团队攻克各项技术难题。自2017年11月工作室成立至今,围绕轨道梁多变性、高精度、自动化的施工目标已开展多项科技创新工作。多次针对轨道梁施工全过程线性控制技术召开专题会,优化测量方案,创新研究精准测量方法,创新研发了可移动底模检查卡尺、支座精准定位器、链条式横向读数装置、可滑移红外横向测距装置等创新型测量专用工装,并投入高精度全站扫描仪等设备,提高测量精准度及检测精度。先后完成各项技术革新、小改小革100余项,优化解决施工测量难题3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地市级工法及科技进步奖12项。

  值得一提的是,在1号线龙山路站,中江塔、临江桥等极具地方特色的标识显得格外醒目。车站设计结构轻巧,利用穿孔铝板上孔隙的大小变化调整,将芜湖“故事”通过剪影形式镶嵌在外立面设计中,突出芜湖历史文化底蕴,也成为芜湖轻轨的一大特色。

  芜湖日报记者 汪潜 俞冰清

  来源:芜湖日报

  (责任编辑:王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