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孙开顺 : 无愧于“白衣战士”之名

  在八公山区土坝孜街道支架村,今年已经90高龄的孙开顺老人,看起来和其他老人没什么不同。然而,70年前,他却是部队的一名卫生员,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到来之际,10月21日,淮河早报、淮南网记者采访了孙开顺老人。

  孙开顺于1930年6月出生,老家涡阳。1944年6月,仅14岁的他加入了新四军。由于年纪小,部队安排他到了医疗队,当起卫生员。孙开顺非常勤奋好学,慢慢成为了一名合格的部队卫生员。

  1948年在山西太原的战场上抢救伤员时,孙开顺不幸左肩部位中弹,留下枪伤,子弹几个月后才被取出。老人因此落下残疾,至今左肩上下活动不便。

  1950年,在抗美援朝开始前,当时在四川当部队卫生员的孙开顺因为医术比较优秀,被抽调,乘轮船到武汉,从武汉又乘坐火车到达哈尔滨,加入到志愿军56预备医院。抗美援朝开始后,孙开顺在医院负责接收救治从朝鲜战场上转运而来的伤员。

  “我虽然没有直接到朝鲜战场上,但我在国内也一样,负责把受伤的志愿军救治好、照顾好。”孙开顺说。后来,他根据指示,又直接来到位于鸭绿江边的丹东,接收乘专列从朝鲜战场运回来的伤员。

  “我们那个医院最多能救治500多名伤员,基本上处于饱和状态,我负责的病区,伤员有20多个。看着这些为保家卫国而受伤的志愿军,我常忍不住掉下热泪。”孙开顺说,“这些从前线回来的伤员,有很多是被冻伤的,也有被枪支炮弹打伤炸伤的,有的肠子露在外面,有的志愿军被截去双肢……我非常心疼这些伤员,同时也说明战场上环境的恶劣,战争的残酷,但这些志愿军们没有怨言,有的在昏迷中还喊着冲啊、杀啊……”

  在医院里,孙开顺主要负责护理伤员,为伤员送水送药送饭,疏导安慰伤员。“那时候,我们的医疗卫生条件比较差,设备简陋,有的药品、纱布等医疗物资非常缺乏。”孙开顺说,“不过全国人民非常团结,大家都纷纷捐款捐物,齐心协力,支持抗美援朝,这令我们非常感动。”

  “战争是非常残酷的。”孙开顺缓缓地说道,但为了和平,为了反对侵略,为了国家安宁、人民幸福,这一仗必须得打。

  1953年7月27日,战争双方在板门店正式签订《朝鲜停战协定》,至此,抗美援朝战争宣告结束。胜利的消息传到国内,大家欢欣鼓舞。但孙开顺救治伤员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他一直到1955年才从哈尔滨离开。也正是那一年,他转业回到老家,从此离开心爱的部队,结束了11年的部队生涯。

  “今天和平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啊,大家要懂得珍惜!”孙开顺老人动情地说。(记者 张明星 王玲)

  来源:淮南日报

  (责任编辑 王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