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一年一度的“双11”,各大电商平台摩拳擦掌,形形色色的预热促销活动令消费者应接不暇。这其中,粉丝经济主导下的“网红带货”模式,愈发成为值得关注的新现象。

  与人们熟悉的软性营销不同,网红“带货”直播,播的就是营销本身。一位业界知名的男性主播以营销化妆品闻名,他在平台上5分钟卖掉1.5万支口红的“战绩”,俨然成了网络营销的经典案例。主播在直播过程中,“我的妈呀!”“oh,my god!”“这个颜色也太好看了吧!”“答应我,买它!”等口头禅,撩拨着观众的情绪,让许多人不由自主地下单。

  平心而论,网红营销本身属于合理的商业模式。为了完成营销任务,主播本人也承受了不少辛劳甚至是痛苦,比如上述人称“口红一哥”的主播,因为要在直播中试用成百支不同款式的口红,据说每次直播完嘴唇都火辣辣地疼。这种常人难以理解与体会的付出,在互联网舆论场中加强了其正面人设,不仅令主播博得了同情与理解,还为其带来了更多收益。

  然而,营销难免存在夸张成分。直播过程往往经过精确控制,很多产品在直播中的呈现,比消费者的实际使用体验要好得多。只有在偶尔的“翻车事故”中,才会暴露其真实面貌。比如,为推介某款“便宜又实用的不粘锅”,主播表演煎鸡蛋时,网友发现鸡蛋粘在了锅底,未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太阳底下无新事,即便“网红带货”言过其实,为什么还有诸多消费者选择了信赖?乐此不疲地下单抢购?

  在传统场景中,人们更乐意凭借个人的经验、产品的口碑来作出消费决策,营销的影响相对有限,特别是那种不加修饰的商业营销。而在“网红带货”模式中,每一位主播都如同职业的营销员,他们毫不掩饰地夸赞其代言产品,每一场直播仿佛都是加长版的电视广告。在这个用户习惯于充视频会员去广告、倍速播放网剧的时代,也许是同样的一群用户,却心甘情愿地观看冗长的直播,欣赏主播不厌其烦的推介,这种强烈的反差让局外人困惑,也重写了营销学的教科书。

  聚合性无疑是网红经济得到壮大的主要属性。在“网红带货”模式中,主播反复渲染产品的热销,营造一种稀缺、供不应求的氛围。相应地,观看直播的用户也陷入了不买就赶不上趟儿的错觉。“网红产品”越是让人相信供不应求,就能吸引用户趋之若鹜。网络聚合加强了饥饿营销,让每一个“幸运地”抢购到商品的用户相信自己的消费物超所值。

  对于头部网红来说,话题性也成了他们进一步吸引流量的捷径。营销即内容,内容即营销,一旦“网红带货”成了社交话题,即便是圈外人也忍不住了解和接近,也可能被新奇的营销手段所吸引。

  尽管“网红带货”牢牢抓住了用户心理,但这种新兴营销模式的弊病也逐步浮现。有人称,“数据哪有不造假的”,部分流量网红标榜的营销业绩,是经不住检验的伪装和夸大。当“网红带货”成为主流营销手段,上游厂商也不得不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流量推广,营销成本也许因此水涨船高,相应产品的质量能否得到保障、是否“货不对板”,进而成了值得忧虑的问题。

  网红经济改变了普通人的命运,让诸多有本领、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找到了新兴创富途径。作为新经济的潮流趋势,“网红带货”值得培育和引导,直播间里的汗水,是互联网时代年轻人奋斗的缩影。不过,流量面前,理应保持克制与谨慎;面对此起彼伏的营销话题,不妨少一点狂热和从众。不管在怎样的时代,虚假营销都为法律和道德所不容,合法致富才能行稳致远。作者:王钟的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 张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