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俯瞰合肥市观测站,周围都是大片的空地,对观测影响较小空中俯瞰合肥市观测站,周围都是大片的空地,对观测影响较小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炎炎夏日,你掏出手机看天气APP,屏幕显示“合肥当天最高气温38℃”,你的心里一定会很不爽,“我走在马路上都要被烤焦了,怎么才这么点温度,是不是气象局做了手脚。”其实你是不知道气温是怎么预报出来的,以及预报温度和体感温度及地表温度的区别。日前记者带你走进合肥市观测站,为你揭开天气预报的神秘面纱。

  百叶箱里测量的数据才是标准温度

  2017年,合肥市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从城区的骆岗机场搬迁到新桥机场附近投入使用,和老站相比,这里周围环境对观测影响更小,观测的数据会更加准确。

  在观测区,观测员程欣打开了一个白色的百叶箱,里面有两组分别记录实时气温和湿度的仪器,一组负责记录,另一组是备用,它们会每分钟自动记下数据,然后传输到中心机房的电脑进行汇总处理,这些就是我们每天天气预报的原始数据。据介绍,在以前是要靠人工读取温度计数据的,每6个小时观测一次,现在随着气象现代化的进程,这些工作都可以交给电脑来解决。

  不过尽管有电脑“代劳”,一线观测员的工作强度大大降低,但是他们的责任并没有减少,“按照规定,值班的工作人员每隔三个小时要到观测场地看看有没有异常情况。”

  每天的气温是怎么预报出来的,程欣告诉记者,“打个比方,在暴晒的水泥地面测量气温和在树荫下测量,得到的数值差距是很大的,但是究竟以哪个数据为准,就需要有一个统一的观测标准。”按照国际气象组织的规定,气象部门发布的温度是百叶箱中温度计测量的温度。百叶箱必须离地1.5米,下面有草坪、周围没有高大建筑或者树木遮挡。这样测出的温度才符合国际通用标准,可以用于国际数据交换。

  体感温度才是我们最直观的感受

  很多人都会提这个问题,“明明出门热的要死,感觉空气都要燃烧了,地面也是滚烫无比,为什么气象部门预报的气温总是只有三十七八度,是不是故意降低几度,好少发一点降温费。”

  气象专家告诉记者,天气预报所说的温度,指的是剔除各种人为和其他自然因素干扰情况下的自然状态的空气温度;而我们所表达的实际上是体感温度,重在“感”,即人体对冷热的感觉,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人体皮肤的温度。在相同的气温条件下,人们会因湿度、风速、太阳辐射(或日射)、着装颜色甚至心情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冷暖感受。

  较低的湿度可以给人干爽的感觉;一定的风速可以吹走身体散发的热量,即使温度较高,但仍会感觉比较干爽;太阳直接照射到人身上会使人体温度升高,如果在树荫底下或遮阳棚下,感觉与太阳直接照射就完全不一样,一般阴天与晴天人的体感温度相差4-6℃,甚至更大。

  研究表明:在气温30℃的环境中,空气的相对湿度在40%-50%左右,平均风速在3米/秒以上时,人们就不会感到很热;然而在相同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若增大到80%以上、风速很小时,人们就会产生闷热难熬的感觉,体弱者甚至会中暑。

  至于故意报低,程欣告诉记者,气象部门对预报员有严格的考评标准,如果预报和实际温度相差超过2℃,就会被认为是预报失准,因此不存在故意报低的情况。

  实验:地表温度比预报温度要高出近一倍

  8月2日,在合肥市观测站,工作人员拿出一根最高刻度为50℃的温度计,带着记者去测量地表温度。中午12时许,天空一片晴朗,只有一些稀薄的云层,阳光毫无阻拦地直射到地面,这时观测气温为35.4℃,体感相当炎热。

  走在泥土地上,气象部门在土壤内埋设了温度计,根据数值显示,这时地面温度最高已经达到了63.8℃,比百叶箱里观测的气温要高出近30℃。记者将携带的温度计放在泥土地面上,汞柱迅速上升,在短短几分钟内就接近了50℃的最高值。“这根温度计最高只能测到50℃,再多放一会就要爆表了。”

  走到水泥地面上,记者手摸上去如同摸到热水壶的表面,将温度计放上,汞柱同样迅速上升,达到50℃最大值也就是几分钟的时间。

泥土地的地表温度很快就上升到了50℃泥土地的地表温度很快就上升到了50℃
水泥地面的地表温度也很快达到45℃水泥地面的地表温度也很快达到45℃

  8月3日中午11时30分,省城上空的云层增厚不少,阻挡了不少的阳光,时不时还有一阵微风,走在户外体感舒服不少,这时气象部门观测的室外气温是32℃左右。在一块柏油路上,记者用手摸了一摸,依然可以感受到热量,但是和2日相比,要降低不少。将一根温度计放在地面上,经过了20分钟,汞柱上升到40℃左右,就不再继续上涨了。

  气象专家的解释,地表温度,就是地面的温度,是按气象观测规范,测定的自然泥土表面的温度。影响地表温度变化的因素比较多,比如地表湿度、气温、光照强度、地表材质,比如是草坪还是裸露土地,还是水泥地面,或者是沥青地面等。太阳的热能被辐射到达地面后,一部分被反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高温天地表温度必然高出气温,前几日芜湖市出现了接近70℃的地表温度也就不足为奇了。

  合肥哪里更凉快 环巢湖带要比市区低二三度

  合肥市气象台查询了8月2日当天12时的合肥市各个观测点观测到的气温,发现环巢湖各个观测点的气温普遍要低于市区。“围湖一圈,12时的最高气温普遍在32—34℃之间,没有超过35℃的,但是在市区里,这个时间点的最高气温普遍在35℃以上,裕溪路小学,磨店职教城这些观测点的最高气温甚至达到了38℃。”合肥市气象台台长翟振芳告诉记者。

  据介绍,近年来省城有气象专家对合肥的“热岛效应”进行了观测研究,“有个研究数据叫‘城郊日平均气温温差年最大值’,通俗说,就是一年中城郊气温差距最大是多少。”翟振芳告诉记者,根据多年观测,在十多年前,合肥城郊年温差最大值在0.8℃左右,随后逐年增大,到2017年已经增到了1—2℃,这已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了。

  据介绍,热岛效应通俗地讲就是城市化发展,导致市区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园林专家认为,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控制城市建筑物的密度,适当减少人为热的释放,热岛效应可以得到缓解。

  “比如在科学岛,周边有植被水面,这里当天中午最高气温就只有34.5℃,体感肯定要比在市区马路上暴晒要舒服很多。”翟振芳说。(记者 苏艺)

  (责任编辑  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