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合肥“重拳出击”校外培训机构违规补课等问题。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部分家长甚至为校外培训机构和老师打起了掩护,主管部门、教育机构和老师,三方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合肥市政协委员汪国志建议,在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课的基础上,建立教育专业学会公益辅导机制。

  老师不敢补家长求着补

  2018年3月,合肥市教育局印发了《合肥市关于严禁中小学校和在职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的实施办法》。办法规定,在职中小学教师不得组织、推荐或者诱导学生参加校内外有偿补课;不得参加校外培训机构或其他教师、家长、家长委员会等组织的有偿补课;不得为校外培训机构或者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否则将视情节轻重给予相应处理。

  2018年5月份,合肥市教育局、民政局、人社局、工商局公布了《合肥市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工作。该实施方案其中一项整改要求为:坚持依法从严治教,坚决查处中小学教师课上不讲课后到校外培训机构讲,并诱导或逼迫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等行为,一经查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直至取消教师资格。

  汪国志调研发现,督查和堵截并未切断校外补课的“根”,甚至出现一种怪象,老师不敢补课,但是家长“求”着补。

  引导在职教师公益辅导

  汪国志建议,首先要加强信息公开,建立校外辅导机构信息库,公开开授学科及授课老师等信息;其次是设置有奖举报制度,接受社会监督,特别是对于小区、写字楼内的秘密培训场所,发现一个,查处一个,让全社会参与到治理工作中。

  面对校外补课巨大的市场需求,汪国志建议建立教育专业学会公益辅导机制,引导在职教师从兴趣培优和基础补缺两个形式开展包括艺体在内各科目的公益辅导。可从单一学校逐步过渡到全市,参加公益辅导的老师课程时间地点在网上公布,学生通过网络提交个人材料给老师进行报名,由教师和学生进行双选形成虚拟班级,课程结束学生可通过网络匿名给教师评分。教育主管部门根据教师的授课时长、人数以及获得的评分设置一定的积分规则,参加公益辅导的教师可按规则获得积分,教育主管部门将该积分纳为教师评优评先,职称职位晋升的主要衡量标准之一。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郑茹

  (责任编辑 杨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