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记者 韩攀登) 近日,省政府新闻办在新闻发布会上通报,在2018年度发展民营经济考核中,亳州市在全省16个地市中位居第2,另外亳州市已连续三年在全省发展民营经济综合考核中位居前四位。尤其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亳州市降成本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亳州市在2018年度发展民营经济考核得分位居第二位的同时,下辖的蒙城县、谯城区、涡阳县在县级考核中也位于前列。

  近年来,亳州市巧做“加减乘除”法,不断提升服务效能,大力破解企业发展难题,培育企业发展动能,切实维护企业合法权益,着力规范“亲”“清”政商关系,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最优的营商环境,促进了全市民营经济快速发展。

  “真金白银”做“加”法

  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民营企业转型难、融资难、市场开拓难等问题,打出了《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组合拳”,拿出了“亳州版”的“政策包”,重磅推出了“五十百千”支持举措,即设立50亿元民营经济(产业)引导基金、10亿元的民营经济(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00亿元的年度新增贷款、每年1000万元的财政担保资金,既舍得“真金白银”,又注重提振信心。目前各项扶持资金基本落实到位,政策的叠加效应正在显现;培育市场主体。实施工业“123工程”强化小微企业培育,壮大民营经济规模,每年培育100家小巨人企业、200家成长性小企业、300家基础较好的小微企业,坚持梯次培育、动态管理,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原则,打造具有持续创新力和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截至2018年12月底,全市期末实有各类市场主体39.98万户,新增市场主体7.7万户,增幅23.33%,增量全省第3位,其中:个体工商户29.6万户,新增个体工商户5.02万户,增量全省第3位;增幅20.01%,全省第6位。企业(含内资、外资、私营、农合)10.4万户,新增企业2.4万户,同比增长31.18%,增量全省第3位;增幅38.09%,全省第2位。新增3户民营企业进入2018年安徽省民营企业百强榜。2018年,亳州市拥有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11家,入驻企业总数3975家,销售收入18.7亿元,实现利润3.46亿元,纳税4438万元,基地开展服务活动690次,为企业服务13355次。

  减税降费做“减”法

  坚持为民营企业办事就是办自己的事,真情实意“放、降、帮、服”,让企业得实惠。坚持“放”得彻底。推进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普遍落实“非禁即入”原则,摒除民间投资障碍,2018年,全市民间投资同比增幅22.5%,占全部投资比重为72.9%;坚持“降”至底线。2018年以来,亳州市连续出台20条降成本措施,累计直接为企业减负29.4亿元,实现直接融资137.16亿元,累计发放税融通贷款13.59亿元,受益企业532家。2018年,亳州市共开展政策宣讲1728次,企业参与53978人次;走访企业9544家,召开座谈会4869次,发放宣传资料20000余份,共促成1352个要素项目成功对接;截至2018年12月底,亳州市“四送一服政企直通车”共收集民营企业反应的问题4415条(件),反应的问题全部得到回复,回复率100%;办结问题4329条(件),办结率98%;同时民营经济发展情况被纳入市委年度综合考核,民营经济发展进度也被纳入市政府绩效管理,民营经济发展考核结果也成为干部选拔任用重要依据。

  引导创新做“乘”法

  亳州市着力打好创新发展“组合拳”,发挥创新乘数效应。先后出台了《亳州市科技创新工作三年行动计划》、《亳州市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等政策措施,构成了覆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政策体系。2018年民营企业研发经费支出529亿元,同比增长42.61%,占主营收入的0.61%,增幅全省第1位,民营企业取得发明专利303项;实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每年从工业“123工程”企业名单中优选100户中小企业纳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库。截至2018年12月底,亳州市拥有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96家,占全市中小企业的12.4%,注册资本金86亿元,年实现销售收入163.8亿元,吸纳就业2.6万人,“专精特新”企业已成为亳州民营经济发展的“领头雁”;营造人才成长良好环境。2018年亳州市评选表彰了亳州十大经济人物暨优秀企业家,弘扬企业家精神,树立标杆,引导新生代企业家健康成长,激励干事创业。鼓励支持民营市场主体建设院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工艺美术大师工作室、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等;全面落实人才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强化企业培训,实现管理水平跃升。围绕提升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转型升级能力、融资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企业创业创新能力,开展各类培训工作,引进市内外高端辅导师资,实施有针对性、精准培训,2018年组织1290人次民营企业家、新生代企业家、管理人员开展专项培训,提升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

  优化环境做“除”法

  深化“放管服”改革,着力解决影响创新创业体制机制问题,最大限度释放创新创业动能。大力推动“证照分离”“照后减证”,逐步实现“照后能营”。持续优化“互联网+政务服务”,累计受理网上事项1522.3万件、办结1507.1万件。压缩重点事项审批时限,2018年以来全市实现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工业建设项目施工许可证审批手续压缩至27个工作日以内,不动产登记压缩至3个工作日以内;打造“四最”营商环境。着力完善民营企业诉求受理处置反馈工作机制,利用“四送一服政企直通车”等平台,广泛搜集民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按照“属地管辖、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依法依规帮助协调解决民营企业合法利益诉求;完善政企沟通机制,推进企业家“参政”“议政”,市直有关部门在研究制定针对民营企业政策措施时,加强沟通协调,把征求基层和民营企业意见作为必要程序,注重政策衔接,增强政策协调性、一致性,最大程度释放政策的叠加效应;着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边界,细化领导干部与商人交往的行为规范,健全完善和落实“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营造民营经济发展的健康生态。市人民检察院出台了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和人身财产安全实施意见,加强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正当财富和合法财产保护,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责任编辑 牛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