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由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故宫博物院考古所指导,中共凤阳县委宣传部、凤阳县文化和旅游局、新浪安徽主办的“考古新发现,探秘明中都”活动在凤阳正式启动,此后,来自全国各个领域的知名专家、微博达人、国际友人、主流媒体等共同参与了为期2天的参观研学。

  大家在领略凤阳历史文化的同时,更加立体化的感受了凤阳带给我们的惊艳,明中都城、明皇陵、明中都鼓楼、凤凰山让我们更直观的感受了凤阳的“明”文化,明中都公开课、夜话明中都让我们更透彻的了解了明中都留给我们的伟大遗产。而一幅幅充满时代气息、满载悠久历史的画卷就此拉开。

  一座古城 承载一方记忆

  提起凤阳,人们立刻想到“凤阳花鼓”、“小岗村”,这些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具有时代意义的产物当然是凤阳人的骄傲;提起明中都,人们立刻想到“朱元璋”,一代伟大的帝王。而殊不知,这座明中都城比北京故宫还“大一点”,这一点整整大了12万平方米。明中都城位于安徽省凤阳县,该城建造从洪武二年到洪武八年,历时约6年,运用了150万人力,相当于如今凤阳县人口的2倍之多,也是目前安徽省内唯一一个国家级遗址公园。

  中国古代都城的规划设计一脉相承,明中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工艺上承宋元、下启明清,开创了一代新的制度。明中都承天门的营建较南京承天门时间相当或略早,其采取的中间三门洞、两侧禁垣上各开一偏门洞的 “3+2” 式门洞格局是一种创新,应对于南京、北京两都承天门的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是北京 “ 天安门 ” 五门洞格局的初本。

  据安徽省文物局副局长张媛媛表示,在当前新时代下,明中都的考古、保护工作走上了新征程,保护利用也将迈上新台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将迎来新的机遇。而2019 年,明中都遗址也是入围了 2018 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成为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事件。

  一座“龙桥”踏遍历史痕迹

  外金水桥是进出明中都工程的必经之路,过了外金水桥就到了午门,再往里面就是宫内禁区。“有水城才活”,明中都城也正是有个这座“龙桥”才使得整个古城更加鲜活。

  北京故宫的外金水桥共有7座,而此前对于明中都的外金水桥共有几座一直都难有定论。经过此次考古发掘便给出了答案,专家们在外金水河河床上共发掘清理出7座桥基,所以明中都城共有“七龙桥”。

  王志介绍,外金水桥横跨于午门与承天门之间的外金水河河道之上,此次发现的7座桥基分为三组,中间组三座,正对午门中间的三座门洞;两侧各有一组,每组两座,各自正对午门的两观。考古专家们还发现,外金水桥的七座桥在位置、桥身宽度、券脸石使用的数量、对应河道的宽度上都有明显差别,体现着规制等级的区别。中间三座桥“三券三伏”的结构,在中国古代桥梁中非常罕见,更是体现了对等级秩序的极致追求。王志介绍,中国古代桥梁众多,其中保存至今的绝大多数是明代修建或复建的砖、石拱桥,这表明明代的造桥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一座陵墓 永藏帝王传奇

  位于安徽省凤阳县城南的明皇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为其父母和兄嫂而修建,初建之时占地约2万余亩。1982年,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被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明皇陵与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一样宫阙殿宇、壮丽森严,明皇陵神道总长257米,石像生32对,皇陵碑文为朱元璋亲撰,石象生数量之多、刻工之精美为历代帝王陵之冠。

  帝王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石像生,又称“翁仲”,是皇权仪卫的缩影。而在明皇陵32对石像生之中,有一个麒麟的石像生特别奇特,仔细观察这座石麒麟,可以发现麒麟腿部非常细,有明显被刮刻的痕迹,这是为什么呢?

  据讲解员介绍,这和一个传说有关。据说,东汉开始,民间就有用麒麟来比喻天资聪慧的孩子,言语有云“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而过去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有的家庭为了求子,就去刮麒麟腿上的石粉回家喝,于是,在皇陵疏于管理的年代,麒麟的腿变得越来越细,原来麒麟不但是皇家认为的仁兽,也是民间信仰的灵兽。后来国家对文物越来越重视,对明皇陵进行了修复,并加以保护,管理也越来越规范,就基本上不再出现这种刮麒麟腿的现象了。

  在凤阳为期2天的参观研学活动结束了,但是对明中都历史文化的追溯远远没有停止。不论是凤阳的“明”文化,还是中国5000年的辉煌历史,都值得我们华夏儿女去一步步探寻。据悉,凤阳未来的考古工作不仅要进一步揭示明中都中轴线的建筑布局等,更将配合遗址公园的建设,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明中都,增加其对考古遗址的理解、欣赏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

  来源:掌上安徽

  (责任编辑 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