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数据称,目前全球有约11亿年轻人(12-35岁之间)正面临无法逆转的听力损失风险,个人音频设备音量过大(例如用手机听音乐)是造成风险的重要原因。恰逢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安医大二附院耳鼻喉-头颈外科主任杨见明提醒,耳机、播放器等是噪音性耳聋的杀手,长期不合理使用损害听力,使听力在未达到老年就开始衰退。

  据世卫组织消息,目前全球约半数年轻人在使用手机等设备听音乐时音量高于安全水平,而大约一半的听力损失病例可通过公共卫生措施加以干预。

  “我们在门诊中接诊过这样的病例,20来岁的年轻人每天睡觉都要戴着耳机听音乐,常常是音乐没关人就已经睡着了。后来耳朵开始出现鸣音,经常头晕头痛,甚至耳朵一碰就痛才来医院检查,发现听力已经严重受损。”据杨见明介绍,这样的症状在医学上称作“噪音性耳聋”。原因正是长时间佩戴耳机,长期大音量的声音会损害耳蜗的毛细胞。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患上“职业性失聪”,若仍处于嘈杂的环境中,就会逐渐由短暂失聪演变成永久失聪。

  不恰当使用各种类型播放器,早聋10年并不是危言耸听。杨见明表示,人使用耳塞听声,声音能量直接到耳蜗,没有经过外耳、中耳的消解,时间一长就会损害到内耳柔弱的毛细胞。内耳里的毛细胞是不可再生的,损害会是永久性的。

  除了改变宿夜“音乐不断”的不良习惯,耳机的使用音量也要注意。过分追求音响效果而在不注意的状况下将音量调得过大,听的时刻过长,这样就好像是把一个噪声的发生源放置在自己的耳朵上,超强的声音直接作用于自己的听觉系统,使我们的耳朵长久暴露于高强度的噪声之下,久而久之即可使得一部分人听力下降,出现噪声性耳聋。

  杨见明提醒:耳朵感觉舒适的音量不宜超过75分贝,播放音乐电器选择的音量档以不超过60%较为合适。长时间带耳塞式耳机,直接刺激耳部神经,造成耳部供血不足,而耳罩式的耳机通过从外部搜集声波,使用者无须提高MP3的音量与杂音抗衡,较能保护听觉,会相应缓解耳部压力、供血不足,但也不可长时间听。

  此外,本周五(3月1日)上午9点至11点,安医大二附院将在该院门诊一楼大厅举办“爱耳日”义诊活动。

  曹卫 郑慧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责任编辑  牛丹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