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模范教师王侠:40岁学踢球带出校园足球“冠军队”

  在位于阜阳市颍泉区最北端的阜阳市颍泉区行流镇三义九年一贯制学校,一千多名学生刚刚迎来新学期。校长王侠也是学校的体育老师、足球队教练,这几天她忙得脚不沾地。王侠成为一名乡村体育老师已经28年了,一度是学校唯一的体育老师。她40岁“半路出家”学足球,用足球点燃乡村孩子的梦想,带他们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曾是学校唯一的体育老师

  当体育老师是王侠小时候的梦想。她的父亲是一名体育老师,也是当年行流镇唯一的体育老师。小时候王侠经常看父亲在操场上带着学生们训练,一走半个月带学生们打比赛,高大的身影深深印刻在她的记忆里。

  1991年,王侠考上了省体校,希望毕业了也能成为一名父亲一样的体育老师。但就在她上体校的第一个学期,父亲因意外离世,没能亲眼看到她走上讲台,这也成了王侠一生的遗憾。父亲走了以后,学校就没了体育老师,学生们的体育课停了。1994年王侠从省体校毕业,回到了家乡,继承父亲的遗志,成为一名乡村学校体育老师。

  当年在三义学校,王侠是唯一的体育老师。学校七成以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在她到岗之前,孩子们一到体育课就在校园里撒欢,以为体育课就是玩。王侠给孩子们上了第一节正规的体育课,一点一滴教给他们课堂纪律、体育技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们的精神面貌不一样了。一年多以后,王侠的体育录像课获得了全省一等奖、全国二等奖。一所乡村学校得了这么大的奖,全校上下都沸腾了。孩子们备受鼓舞,对老师崇拜不已,说起老师透着得意。

  年过40学足球

  2014年3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柏林奥林匹亚足球场,亲切看望在德国训练的中国少年足球运动员,并观看孩子比赛,鼓励孩子们在中国青少年足球方面发挥带动作用。时任校长王胜标看到视频后备受鼓舞,打算把三义学校办成足球特色学校,并把这项工作交到了王侠的手上。

  在体校王侠学的是体操专业,对足球几乎是个“门外汉”。当年她已经40岁了,为了不让别人看笑话,也为了教好孩子们,她买了个足球在家上网看视频跟着学,每天在小区地下室练球。半年后,终于掌握了足球基本技能。

  但她也明白,要提高学生的足球竞技水平,还是得请专业教练。但这对一所农村地区的“三无”(无场地、无师资、无经费)学校谈何容易。2015年4月,学校安排王侠参加足球教师国家级专项培训,她认识了阜阳师范大学的张宏智教授。了解到三义学校发展校园足球的现状和困境,张教授非常动情,愿意免费来给孩子们指导。于是,每周三下午,三义学校就有了两个小时的专业训练。王侠每次都跟着学习,用小本子记要领。在课余时间带着学生强化练习,边学边教。

  孩子们很快爱上了足球,尽管训练艰苦,经常有孩子主动要求加练。每次下课,还有孩子没“尽兴”,“王老师,我们再练练。”经过一年超乎想象的艰苦努力,2015年8月,三义学校成功被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阜阳市仅此一个九年一贯制学校入选。

  足球带孩子们看更大的世界

  王侠告诉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时任校长王胜标非常重视体育课,他认为一所学校的校风体现在操场上,体现在学生们的精神气质上。体育课、足球也确实给乡村孩子带来了看得见的变化。

  学校大部分是留守儿童,由祖辈照料。有时候放学,一个老人骑三轮车能接五六个孙辈。老人管吃穿,却没有能力关注孩子的学习和习惯养成。过去学校经常有孩子打架,很多孩子放学了就在田间地头瞎逛,一个暑假学校玻璃要换几百块钱的。越来越多的孩子踢球以后,放学写作业都积极多了。“赶紧写完作业,好去踢球。”

  校园足球也给孩子们带来了走出去的机会。近年来,三义学校在颍泉区、阜阳市校园足球锦标赛中多次获得冠军、亚军等好名次。学校还争取到了公益基金项目的赞助,王侠带着足球队的孩子到连云港、金寨、淮安、滁州、蚌埠、合肥、南京等多地参加比赛,多次取得优异成绩。

  带队外出比赛的时候,王侠不仅是教练,还是医生、保姆、“妈妈”。她等孩子睡着了帮他们洗球衣,洗球袜。除了心疼孩子累,她还想着自己洗精细点,衣服能穿得久一点。“农村学校,给孩子置办一身装备不容易。”

  2018年4月,意大利国际米兰足球俱乐部官员专程到三义学校考察,在了解这所乡村学校足球方面取得的成果后,连续两年来到学校,为孩子们带来国际一流水平的足球训练。还有孩子在南京比赛的时候,见到了偶像梅西,激动不已。

  校园足球还让乡村娃的未来有了更多选择。多年来,学校有多名学生因为足球特长被省示范高中、市级示范学校录取,时志浩、时其天、鹿杰、李宗森、赵博义等同学还被专业俱乐部录取。

  “双减”后踢球的孩子更多了

  乡村学校条件相对薄弱,体育课很多教具需要老师自己做,很多课程需要老师想办法完成。王侠记得,以前学校没有操场,她就带着孩子们去坝埂上练中考必考项目1000米。她在坝埂和学校间量好距离,精确计算上课时间。去的路上当热身,跑完回来路上当体能恢复。训练完带孩子们回到学校,还不耽误下一堂课。

  这些年随着政府投入不断加大,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三义学校有了新校园,还建成了占地31亩的国标足球场,是阜阳最大的足球场。 去年,国家“双减”政策落地,在王侠看来,校园足球的第二个春天来了。过去很多孩子放学了就被家长接回家写作业,王侠经常要到门口“堵截”,拉孩子们去训练。现在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全部学生都参加。放学后一个小时写作业,一个小时参加各种兴趣活动。“这学期学篮球的孩子有六十多个,学足球的五十多个,学美术的一百多个,我们还有音乐、舞蹈、武术、跆拳道班……”王侠介绍,依托阜阳师范大学毕业生资源,基本上城里娃能上的兴趣班,学校都能上。学具、画材等材料费都是学校免费提供,不给家长们增添负担。

  这两年,因为疫情,学校很少组织学生们外地打比赛。为了提升学生的竞技水平,王侠组织学生打班级比赛、校内比赛。她还去行流镇其他学校走教,为三义的孩子们“培养对手”。目前,小小的行流镇共有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四所,更多的孩子因为足球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

  从教28年,王侠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三八红旗手、安徽好人等荣誉。在她看来,踢球是聪明孩子的游戏,孩子们一旦喜欢就是一辈子的热爱。在一次发言中,她动情地说:“学生们的足球梦到底能走多远,我并没有想那么多,我的愿望很简单:有的孩子会走上职业足球之路,更多的孩子会走上其他岗位。但是我希望足球能够陪伴他们一辈子,给他们带来健康和快乐。他们以后会成为足球老师、会踢足球的银行职员、会踢足球的医生和护士、会踢足球的法官、会踢足球的货车司机、会踢球的新时代农民。”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韦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