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消除雷达探测盲区助力精准治霾

  “有人说,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和枯燥。但我觉得科研是有滋有味的。作为一名科研人应该牢记科技强国使命。”出生于1981年的王珍珠博士,是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副研究员,也是一位课题负责人,他带领团队,经过5年的反复实验,利用“侧向散射”激光雷达新技术,成功解决了激光雷达近地面探测盲区难题,助力精准治霾。

  他觉得科研“有滋有味”

  2004年7月,王珍珠以优异的成绩从大学毕业,被中科院安光所“要”了过来,开启了他在大气探测领域的科研探索。位于合肥市科学岛内的安光所,则是中国致力于大气环境遥感监测技术研发最为前沿的科研院所之一。

  “刚开始对激光雷达探测这一块还不是很了解,导师给了指导方向后,慢慢开始专注这一领域的研究。”王珍珠解释,通过大气激光雷达设备可以获取大气中温度、湿度、风场、密度、颗粒物浓度、云结构等各类物理参数,能帮助解决很多环境问题,随着研究的深入,他越发对激光雷达产生浓厚兴趣。

  有人说,搞科研要耐得住寂寞和枯燥。“在我看来,科研是有滋有味的。”因为激光雷达的设备研发需要长期积累大量数据,他和同事们经常彻夜做实验监测数据,“因为喜欢,所以并不觉得辛苦。”

  5年实验解决探测盲区难题

  近年来,大气污染备受关注,而近地面高空的雾霾情况成为治理的关键,激光雷达是有效探测雾霾最先进的技术手段,然而,该技术却存在无法在500米以下近地面区域精准探测的盲区瓶颈。“500米以内的近地面高空是与人类活动最为密切相关的,如果能突破盲区,准确捕捉污染因子,将对污染防控及治理起到重要作用。”王珍珠带领团队多次尝试解决难题。

  导师的一句建议,让王珍珠茅塞顿开,团队基于CCD成像的侧向散射激光雷达,将发射装置与接收装置分两处放置,采用“侧向散射技术”方案,这样的系统设计本身就没有过渡区和盲区,在近地面段的测量精度大大提高,同时由于使用了侧向散射技术,其近地面段的空间分辨率也更高。

  经过5年多的反复实验,王珍珠团队终于在2015年底成功解决了激光雷达近地面探测盲区难题,并可以24小时精确、清晰地对近地面高空进行垂直立体探测,助力解析污染成因,从而“精准治霾”,推动了相关设备的国产化研发。

  促进中俄联合研究中心落户合肥

  作为课题负责人,王珍珠在科研任务上亲力亲为,跟团队一起从拧螺丝开始,解决了大气参数探测激光雷达模块化、工程化问题,完成系统装备的野外一体化,使其可以昼夜连续自动运行,不仅节省了人力,而且更加精确地为气象部门预报提供了关键保障。他跟团队一起发展大气环境立体探测激光雷达技术,为大科学装置预研任务和国家重大需求披星戴月,协力创新。

  2019年6月24日,在王珍珠的促进和多方努力下,“中俄大气光学联合研究中心”在合肥落地。双方拟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和中国江淮地区建立国际性大气光学“超级观测站”,筹建国际一流的全高程独立大口径激光雷达大气探测,这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治理雾霾、预报天气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2011年,中科院专门成立“青年创新促进会”,王珍珠还是中国科学院“青促会”合肥分会副会长和工装分会理事,以及安徽省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和单位会员联络员,他积极组织参加学术年会、交叉论坛和国际学术会议,提升学科的国际影响力,致力于科技传播和科学知识普及。他获得了2019年中国科学院“青促会”科技成果转化贡献奖——院地合作贡献奖(个人),被评为安徽省气象学会第一届优秀会员。 毛陈钰 朱琛琛 詹伟伟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来源:安徽商报

  责任编辑 樊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