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两会观点]用心用情用力保障改善民生

  政府工作报告摘登

  坚持人民至上,切实办好人民群众牵肠挂肚的民生大事,做好人民群众天天有感的关键小事,持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

  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强化就业优先导向,提升新兴产业就业潜力和容量,增加优质就业岗位供给。

  推进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推进健康池州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丁菡:市人大代表、青阳县实验小学教师

  教育无小事,件件系民生。教育水平关乎着居民对社会整体公共服务能力的认同感。要高质量推进智慧学校民生工程建设,有效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当前,我市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覆盖率达100%,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模式,逐步走出了一条具有池州特色的智慧教育发展模式。

  在此基础上,我建议进一步完善智慧学校整体规划建设,重点引进信息技术专业高端人才,普及智慧课堂教学设备,实现学校各类资源的整合和配置优化,提高学校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办学效率,搭建教学网络数据库平台,对各班、各年级的课堂常规、教情、学情进行分析,精准诊断学情,规范教学行为。要鼓励教师提升专业信息素养和技术应用水平,发挥优质教师辐射带动作用,增加老师之间的合作交流,常态化开展活动,构建家校沟通桥梁,促进学校和家庭之间信息交流、思想沟通,实现“课堂网络化,学习交互化,课件资源化,人人空间化”。

  陈峰:市人大代表、东至县人民医院院区麻醉科主任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健康池州建设,并提出推进市医院与长三角高水平医院组建医联体和专科联盟的计划,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健康服务和医疗保障需求,让人备受鼓舞,对健康池州的发展充满了期待。

  我建议要重视人才引进,为医疗保障体系提供智力支持,促进民生幸福,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加强与人才沟通联系,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形成健康、全面的医疗人才流动机制,让人才引得进、育得强、留得住、用得好。要培养基层骨干,为基层医疗赋能,鼓励省、市级医院加强对基层医院的培训和指导,加大基层医疗工作者进修学习和学术交流的机会,不断提升基层诊疗能力,增强基层医院整体医疗技术水平。要统筹医疗资源,加大对县级公立医院的扶持力度,努力提升县级医疗服务能力,从而引导患者到县级医院就医,改善大医院扎堆就医的拥挤状态,让老百姓看得上病、看得起病,共谋健康县域发展之路,真正实现“大病不出县”。

  郭世云:市人大代表、安徽方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

  住房是民生大事。一间房子,不只是老百姓遮风避雨的所在,往往还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幸福。近年来,我市坚持把老旧小区改造作为打造优美人居环境、增加群众幸福指数的切入点,强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努力让群众居住环境更为舒适。

  我建议要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强化政府统筹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街道社区协同推进、居民全程参与的工作机制,细化分工、层层包保、压实责任,把老旧小区改造这件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要进一步厘清思路,双管齐下,做好小区的外部环境改善与内部细节提升,将危房鉴定工作纳入改造范围,注意拓展功能空间,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居民规划更多停车位、绿地、娱乐设施等,努力营造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的宜居环境。要进一步完善管养机制,充分发挥街道、社区、小区业主委员会等基层组织作用,采取引入物业管理、社区兜底、居民自治等多种管理模式,要注重盘活小区资源,增加小区“造血功能”,为后期维护管理提供资金保障。

  许英:市人大代表、东至县香隅镇中心幼儿园教师

  教育是重要的民生,学前教育更是教育的基础。近年来,我市把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教育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通过全市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开展幼儿资助和幼师培训,促进全市学前教育规范、均衡、优质发展。

  目前,我市公立幼儿园已基本覆盖每个乡镇,这让农村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设施设备齐全的学前教育。尽管如此,我们的学前教育质量提升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困难和挑战。当前,有乡镇中心幼儿园用的是小学教师的编制,大量的临时聘用人员流动性很大,师资问题成为制约保教质量提升的“瓶颈”。

  作为一名学前教育基层代表,我认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编制问题,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学前教育,建立健全幼儿教育工作者进修机制和奖励机制,提高编制外教师的工资体系基础,缩小教师工资差距。要进一步加大幼儿园教师的专项培训力度,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真正使幼儿在幼儿园得到科学保教,身心得到健康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幼有所育”的良好期盼。

  洪斌:市政协委员,市政府副秘书长、文明办主任

  2021年我市累计改造老旧小区273个、惠及群众29万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后要加快补齐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打造宜居、人文、绿色、韧性、智慧城市。

  据了解,我市在2021年实施的主城区第四批老旧小区、背街小巷综合整治中,对部分背街小巷实施了改造,但仍有许多未纳入改造计划。

  因此,我建议2022年进一步加大我市背街小巷改造力度,依托创建进社区、小区活动,组织对全市背街小巷尤其是学校、社区、农贸市场、交通场站、商业综合体“5个周边”的背街小巷进行摸底调查,按照“一街一标准,一巷一特色”的要求,打造精品整治项目,实现既对硬件设施维修提升,又对软件问题着力解决。通过拆除违建、平整道路、规整管线、见缝插绿、墙画雕塑、增设路灯、施划停车位等措施,对街巷进行硬化、亮化、绿化、美化,提升城市面貌的同时,打造宜居环境。在背街小巷环境整治的过程中,根据各街巷自身实际,突出各自特色,因地制宜打造不同街巷品牌,在提升各街巷“颜值”的同时,注重文化加持。同时将文明创建工作关于背街小巷的各项要求纳入改造工作中,既让群众感受人间烟火气,又能共享创建的成果,真正实现为民、惠民、靠民。

  莫助国:市政协委员、市残疾人联合会党组书记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1年我市残疾人事业取得新成效,2022年要健全残疾人关爱服务体系。据了解,近年来我市虽然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逐年上升,但整体规模仍相对较小,存在相关规定落实难、就业服务不够优化等问题。

  对此,我建议首先要完善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激励约束机制。对超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用人单位给予奖励。对未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且拒缴、少缴残保金的用人单位,将其失信行为记入信用记录,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其次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发挥表率作用,在招录(聘)环节,除特殊职位、岗位外,不设置限制残疾人报考的资格条件。残联应为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招录(聘)残疾人在面试、体检、岗前培训、无障碍沟通等方面提供帮助和服务,向国有企业介绍和推荐适合人选,帮助其开发适合残疾人的岗位。

  最后,我建议要健全残疾人就业服务体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入专业化组织和市场机构,为残疾人提供职业康复训练、职业适应评估、职业心理测评、求职定向指导、职业介绍、岗位支持等全链条、个性化服务。

  孙凌:市政协委员、市审计局综合科科长

  2020年11月5日,我市明确了市中心城区既有住宅增设电梯的基本原则和条件、试点范围和时间、实施主体、资金筹集、实施程序5个方面的内容。《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2年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支持符合条件的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加快改善人居环境。

  对此,我建议首先要创新机制,优化申办程序,在市民申办时应明确,经专有部分占住宅总面积半数以上、占总户数半数以上的业主同意即可申请,是否要征得所有住户的书面同意有待进一步探讨。其次是要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加大鼓励力度,在延续现有财政补助的基础上,鼓励低楼层住户积极参与,并给予1楼和2楼住户适当补助。

  另外我认为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各司其职,加大工作力度。住建部门应摸清底数,掌握需加装电梯的整体规模,为下一步老旧小区改造找准着力点;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电梯企业等单位加大政策宣传力度的同时,应加强矛盾协调,帮助解决住户之间争端,实现群众改善居住条件的美好愿望。

  王丽倩:市政协委员、贵池区融媒体中心副主任

  截至2020年底,我市60周岁以上年龄人口占常住人口比例达22%左右,独居和空巢老年人超过1万人,老年抚养比达25%左右,养老服务业发展亟待提速。在2022年重点工作中,《政府工作报告》专门提到要努力让老年人生活更有质量,要建设10所县级失能老年人集中照护机构,以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为重点,实施居家适老化改造200户。

  对此,我建议相关部门要严格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细化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机构按规定落实好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服务机构,引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养老服务业发展中来。通过完善敬老院管理制度,优化室内外环境,投入一定资金对基础设施进行改造,提高工作人员服务质量等手段,来提高农村敬老院资产利用率,满足农村寄养老人现实需求。

  另外,可以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大力推进投资主体、投资方式多元化。进一步完善养老照护专业培训机制,多渠道解决养老照护人才短缺问题,培养养老服务人才,提高全社会养老服务质量。

  来源:池州市人民政府发布

  (责任编辑:王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