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合肥之变”背后的产业密码

  历时十四年,从一座存在感很低的江淮小城、“中国最大县城”到跻身“全国省会城市前十强”,GDP从千亿到跨入万亿俱乐部,实现华丽逆袭——“合肥之变”已成为中国城市经济学的典型范本。

  从一枝独秀的家电产业,到如今“芯屏汽合”“集终生智”多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齐聚,京东方、长鑫、蔚来等一批声名显赫的龙头企业云集——产业重塑城市。“合肥之变”的背后是一批新兴产业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最强动能。

  从2007年在一片争议声中投资京东方,到2020年引入蔚来汽车,合肥以“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和重大项目的加快建设推进产业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加速产业集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区域竞争的新标杆。

  十四年

  “芯屏汽合”“集终生智”

  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

  观察一座城的产业进阶之路,应该把时间线拉长到多远?

  十四年——合肥,这座曾被戏称为“中国最大县城”的省会城市,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先看一组数据。

  2006年,合肥GDP为1073.86亿元;2015年,合肥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时隔五年后的2020年,合肥GDP翻了一倍,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达10045.72亿元。

  据统计,在23座GDP万亿城市中,合肥是二十年前起点最低的城市。对于45座GDP超5000亿的城市来说,合肥仍然是二十年前起点最低的城市。合肥一骑绝尘!

  GDP跨越式发展的背后是合肥产业的迭代升级。

  先看今年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今年1-6月,合肥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39.2%,占规上工业比重达57.4%,创历史新高。其中,生物产业、数字创意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产值增速超50%。

  看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的新增情况。截至2020年底,合肥全市累计培育2574户科技型中小企业、3328户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分别增长30%、63%,28家企业入选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榜单。

  2020年7家企业登陆科创板,新增数量居省会城市第一、总数居第二。今年1-8月,芯碁微装、荣知日新、华恒生物等5家企业登陆科创板。

  “十三五”期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速13.9%,占该市工业比重由30.8%提高到55.5%,增加值占全市工业比重由31%提高到51.6%,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贡献率由54.2%提高到95.6%。

  自2005年提出“工业立市”,合肥产业布局从家电产业的一枝独秀到“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战略性新兴产业齐聚,被贴上全球家电之都、中国光伏第一城、平板显示器之都等城市标签。

  “芯屏汽合”分别指芯片、显示屏、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集终生智”即集成电路、白色家电和新能源汽车等面向消费终端的现代制造业、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人工智能产业等。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十余年间,合肥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然蔚然成势,显现峥嵘气象。在芯片产业,合肥目前集聚了包括长鑫存储在内的186家集成电路企业;在新型显示产业,合肥是集6代线、8.5代线、10.5代线于一身的世界最大平板显示基地;在新型显示产业,已经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全产业链布局。

  在新能源汽车及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合肥拥有蔚来中国总部、大众(安徽)、江淮、安凯、长安、国轩高科等一批头部企业,汽车产业规上企业超300家、零部件企业超500家,并形成了涵盖整车、电池电机、激光雷达等关键零部件、充电基础设施、高精地图和电池回收等配套产业的完整产业链。

  城市孕育新产业,新产业重塑城市。合肥这个曾经的江淮小城,曾被戏称“中国最大县城”,从长三角的“旁听生”到“插班生”再到“正式生”“上进生”。

  当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发展的新动能,产业与城市的共振,催生了“合肥速度”,形成了“合肥模式”,更催生出多条产业链齐头并进,而又一脉相承的产业发展格局,成为合肥这座城GDP狂飙向前的最强动能。

  一条链

  从“屏”到“芯”的产业进阶

  如果留心翻阅全国各大城市的产业发展规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是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合肥如何实现华丽逆袭,形成“合肥模式”,跑出“合肥速度”,多家龙头企业引领的“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战略性新兴产业齐头并进?

  要解析合肥产业发展布局,首看产业发展的起点。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中期,合肥依靠荣事达、美菱、天鹅等多个本土知名家电品牌,成为引领中国家电产业发展的排头兵——我国第一台窗式空调,世界第一台VCD、第一台仿生洗衣机、第一台变容式冰箱均诞生于此,合肥轻工业由此闻名全国。家用电器产业成为合肥的一张亮丽名片。

  2000年以后,合肥抓住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机遇,引来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品牌相继落户。合肥家电产业迎来发展黄金期。

  家电产业形势一片大好的同时,合肥开启了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之路。

  “自2005年起,合肥‘工业立市’的战略出台之后,就开始寻找新的产业发展路径。多年来的发展,总结起来就是‘两向’,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新兴产业。”日前,合肥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工业门类包罗万象,合肥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路向何方?记者从合肥市发改委获悉,合肥按照“领军企业-重大项目-产业链条-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的引进培育和重大项目的加快建设推进产业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加速产业集聚。

  “屏”是家电产业版图上的最后一块“拼图”。彼时的家电行业“屏”这一领域主要的技术仍被海外企业把持,国产厂商仍在追赶的阶段。

  2007年,在一片争议声中,合肥承诺拿出当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投资京东方建设国内首条液晶面板6代线项目——“合肥之变”自此开启。

  双方“相识于微时”,之于京东方,是“雪中送炭”——彼时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国外液晶巨头的降价让京东方备受打压。京东方5代线、4.5代线都不理想,企业处于低迷期。

  之于合肥,则自此开始打造出业界闻名的“合肥模式”,合肥产业版图自此开启狂飙之路。

  2009年4月,合肥京东方6代线的投产结束了我国大尺寸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的局面,京东方8.5代液晶显示面板生产线、全球最高世代线的10.5代线先后在此建成投产。

  解决家电“少屏”行业之痛,让合肥最终站上全球平板显示产业制高点,合肥则助推京东方一步步成为国际显示产业龙头企业。

  从立足产业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京东方这一显示屏领域产业龙头的引进,符合合肥本身产业的特点,上下游联动效应,并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此后的十年里,京东方这一行业巨头带动了70多家显示领域的配套企业到合肥发展,实现了“从沙子到整机”的整体布局,并在合肥打造了一个世界级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缺屏”问题解决,液晶面板产业的‘缺芯’之痛仍然存在。集成电路成为合肥产业布局的下一个攻城拔寨的目标。自2014年以来,国内唯一的DRAM供应商长鑫存储、国内最大COF卷带生产企业奕斯伟等知名企业陆续落地合肥。

  截至目前,合肥已成为全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城市之一,跃升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的“后起之秀”。

  “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从显示屏、芯片,到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从生物医药到人工智能……在十四年的产业进阶过程中,合肥主攻产业链核心环节和价值链高端环节,全链条布局、全要素配置、全方位推进,形成今日以“芯屏器合”“集终生智”为代表的几十条重点产业链,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转型升级的主抓手、区域竞争的新标杆。

  一座科学城

  科技创新推进下一次“合肥之变”

  虚拟主播“小晴”以九种语言播报新闻;出国旅行,短时间掌握一门外语很难,拿出科大讯飞的翻译机,可以实时翻译近200个国家的语言,秒过语言关……在科大讯飞人工智能展厅里,记者看到上述一幕。

  作为一家在全球智能语音领域的佼佼者,早在2017年,科大讯飞就入选首批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并获批建设我国首个认知智能国家重点实验室。

  在华米科技展厅,围绕智能可穿戴这一细分领域,该公司集中摆放了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运动耳机、跑步机、体脂秤、鞋服周边等健康和健身产品,展示了全球领先的智能可穿戴创新成果。

  根据IDC今年6月发布的一季度数据显示,华米科技自主品牌Amazfit、Zepp手表的出货量已位列全球前四。

  不同于京东方、蔚来汽车等引入的行业巨头,科大讯飞和华米科技都是本土培育的企业,而其共同点还在于,两家企业的创始人,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华米科技掌舵人黄汪均来自合肥的同一所高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众多以技术研发驱动的高新技术企业而言,人才更成为最为核心的生产要素。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所高水平大学,为合肥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道路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而于2017年获批建设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是其重要依托。

  在科创资源方面,截至目前,合肥集聚了一大批大科学装置,一大批科学家,在合肥服务的院士135人,各类人才190万人。

  作为继上海之后全国第二个国家科学中心,近年来,合肥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一大批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机构总数超1400家,全市制造业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额、研发人员数等占全市总量的70%。

  未来,合肥将持续聚力攻坚核心技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打通“原始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关键环节,推动创新成果快速转化。

  一方面,在产业“卡脖子”领域,组织企业瞄准关键核心技术持续发力,形成一批突破性技术成果。

  另一方面,以国家实验室、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为引领,加快推动科技与产业协同创新,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积极布局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及精准医疗等未来产业。

  依托现有“芯屏汽合”“集终生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集聚的顶尖科创人才、研发机构等科创资源,未来,合肥将“自产”多少科大讯飞和华米科技,尚未可知。

  但科技创新的引擎点燃,科技创新的因子润泽其间,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的“生态雨林”加速培育,未来的合肥,将勾勒出怎样的发展宏图,值得期待。

  因产业创新、科技创新,以及形成“合肥模式”的机制创新,依靠创新起家的合肥,催生“合肥之变”,未来,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依托科创资源的井喷之势,下一次“合肥之变”为时不远。

  来源:新浪财经

  (责任编辑 樊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