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宿州市持续深化综合医改 努力为群众撑起“健康伞”

  加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有序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主动对接长三角医疗机构,积极引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和先进理念;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结合,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宿州市持续深化综合医改,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积极推进具有“宿州特色”的改革举措,全市深化综合医改工作推进有力、进展有序,努力为群众撑起“健康伞”。

  加强医联体、医共体建设 分级诊疗有序推进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医生的诊疗,不仅方便,还花钱少、看得好!”9月13日上午,在埇桥区北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康复科接受中医师针灸治疗的周大爷欣喜地说。

  今年72岁的周大爷家住宿城恒大御景湾小区,两个月前,因突发脑梗导致半身不遂,卧病在床。听邻居说,小区北门旁的北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康复科有市立医院的中医师坐诊,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在家人的搀扶下来到这里接受治疗。周大爷的主治医生、市立医院中医师张乾坤说,像周大爷这种情况,如果到三甲医院住院接受同样的治疗,半个月时间,报销城乡居民医保后,大概需要自付3000多元费用,而在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只需自付1400多元。

  为深化全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推进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制度,2018年起,宿州市组建由市立医院牵头、埇桥区部分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联体,通过畅通转诊渠道、高年资医师护士下沉、建立远程心电网络、检查检验共享等,推动责任共同分担、事业共同发展、服务共同提供、利益共同分享,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全市所有公立医院均参加医联体建设,市内组建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专科联盟等各类医联体17个;县域内按照“两包三单六贯通”的路径,对政府办医责任、内部运营管理、外部治理综合监管实行清单式管理,重构和升级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资源共享、服务能力共同提升,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实现全覆盖。

  近年来,宿州市以分级诊疗为抓手,深化医改,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有效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出台《关于推进和规范医师多机构执业备案工作的实施意见》,稳步推进医师合理流动,医联体内执业无需办理执业地点变更和备案手续。实施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百千万”工程,制定《宿州市市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千医下乡”人员管理办法》,开展“推磨式进修”和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今年以来,90名驻点人员带教查房8707次、外科手术2329次,乡镇卫生院进修256人次,村卫生室培训3250人次。

  融入长三角、实施“511计划” 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9月11日至12日,来自上海长海医院脑血管病中心副主任李子付照例来到泗县人民医院,利用周末时间,通过远程指导、手术现场带教等方式,顺利完成了7台手术,其中3台急诊、4台平诊,包括急性脑血管闭塞机械取栓术、基底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大脑中动脉闭塞开通术等。4年前,这些涉及神经内科、外科的“大”手术,泗县人民医院从未开展过,病人全都转院治疗。如今,该院平均每个月都要开展二三十台,让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的医疗服务,给许多家庭带来了希望和幸福。

  “自2017年10月起,我院主动对接上海长海医院,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能力,缓解广大群众看病难问题。”泗县人民医院党委书记李宝军表示,上海长海医院采取“组团式”帮扶形式,先后派出6批30余人次的精英医疗专家团队,极大提升了医院对急危重症及疑难疾病的救治能力。

  近年来,宿州市紧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机遇,主动对接长三角医疗机构,通过采取合作办医、建立医联体、建设专科联盟、远程医疗等协作模式,积极引入长三角优质医疗资源和先进理念,让群众在市域内享受到高质量医疗服务。目前,全市共与17家长三角医疗机构签订医联体等合作共建协议。今年以来,长三角医疗机构向宿州市医院派驻8支专家团队、4名业务院长、14名科室负责人、29名专业技术人员,在宿州市累计开展专家门诊7043人次,三、四类手术174例,诊疗新技术20项。对宿州市医务人员加强业务指导,开展教学查房779次,指导开展疑难手术445例,进行疑难病例会诊68例,远程会诊42例,进行学术讲座88次,培训宿州市医务人员1321人次。

  实施卫生健康人才和专科建设“511计划”,加强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出台《宿州市医疗卫生拔尖人才引进培育办法》等配套制度,健全完善人才配置、引进、培养、激励机制。2018年以来,全市共创建17个省级重点专科,引进全日制博士8名、全日制硕士215名;引进培养正高职称学科带头人113名,副高职称人才774名。加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17年宿州市立医院、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成功获批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3年来共培训学员454人。加强村医招聘、管理,保障村医薪酬和发展待遇,按照“县招乡管村用”原则,村卫生室新进人员实行乡镇卫生院聘任制。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村卫生室1224所、村医650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3455人、乡村医生2888人、卫生员166人。

  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结合 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宿州市坚持改革与发展相结合,以“三转变、三提高”为目标,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在发展方式上,注重质量效益,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市立医院成为安徽医科大学直属附属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成功晋升三级专科医院;在管理模式上,加强精细化管理,借助信息化手段强化经济运行与内部管理,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泗县人民医院开展成本核算省级试点,市立医院引入DRGs内部管理工具提升绩效评价效能;在投资方向上,提高医务人员待遇,全市公立医院人员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保持在40%左右。

  推进公立医院绩效考核。2016年以来,宿州市对公立医院实施综合绩效考核,建立以公益性为核心的差异化、精细化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结果作为公立医院资金安排、重大项目立项、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依据,作为院长考核的主要依据。创新开展“四型医院”建设,围绕创新型、活力型、平安型、满意型医院建设,明确73项考核指标、172条考核标准和50个月通报指标,将医改政策落实、医疗条件改善、学科发展、人才建设、依法执业、医疗质量管理、医德医风建设和群众满意度等纳入考核内容,打造现代医院管理宿州新模式。

  建立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全面取消药品(中药饮片除外)、医用耗材加成,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加大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降低医院运行成本等,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开展编制“周转池”试点,全市共获批公立医院周转池编制2280人。

  通过持续深化综合医改,宿州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居民健康状况显著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得到彰显。2020年,全市居民人均期望寿命77.7岁。卫生筹资公平性显著提升,医疗费用过快增长趋势得到初步遏制,2020年次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分别为128.4元、5662.6元,低于全省水平52.43%、35.16%;个人卫生支出比重持续下降,降至30%以下,健康宿州建设惠及千家万户。(记者 刘春艳)

  采访札记:

  医改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卫生健康事业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少花钱看好病,一直是众多患者共同的心声。患者的需求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群众有所呼,改革要有所应。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工作,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完善改革措施,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聚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增强改革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协同性,不断提高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效率,有效改善了群众看病就医感受。

  医联体建设就是其中一项改革措施。宿州市通过医联体建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到患者“身边”,将医疗资源上下贯通,引导患者有序就医,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大医院医生的诊疗服务,花少钱看好病,解决了群众看病就医的“急难愁盼”问题。这大大缓解了过去那种不管大病还是小病,患者都集中到大医院,导致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的现象。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医联体的纽带,一头连着大医院,一头连着社区患病群众。记者在埇桥区北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康复科,随机采访了几位正在做康复治疗的患者,他们对医生的服务态度非常满意,对治疗效果也连连称赞。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市立医院中医师张乾坤在北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患者做好治疗的同时,还通过开展培训、带教等方式,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水平,促进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高,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

  这只是宿州市推进综合医改工作的一个缩影。综合医改工作涉及面广、联动性强,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突出重点,抓住关键,集中用力,才能确保取得实效。

  医改关乎民生、牵动民心,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任重而道远。期待宿州市持续深化综合医改,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推出更多优质、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切实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记者 刘春艳)

  来源:拂晓新闻网--拂晓报  

  (责任编辑 石振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