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池州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擦亮生态底色 赋能美好生活

  初秋时节,漫步主城区清溪河旁的人工湿地,只见水清岸绿、生机盎然。从2018年开始,池州市先后投入1.2亿元开展清溪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尾水生态处理工程。经过处理后的尾水变废为宝,进入湿地不仅缓解了清溪河水系生态水量不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解决了清溪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难题。

  五年来,生态优先,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已经成为池州干部群众的共识。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长江禁捕退捕、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落实河(湖)长制和林长制……池州倾力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高水平建设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着力抓好美丽长江(池州)经济带建设。

  如果有人问你,池州的城市环境中,最夺目、最让人惬意的色彩是什么?

  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绿色,因为这座城市内外,“绿”无处不在。

  相关数据显示,今年池州市森林覆盖率达60.38%、林木绿化率68.43%、活立木蓄积量3145万立方米。蓝天白云回归市民的“朋友圈”,全市PM2.5平均浓度控制在34微克/立方米,地表水环境质量逐年改善,五年平均水质稳居全省第二。

  与其说今天的“绿”是大自然对池州的馈赠,不如说是池州持之以恒地推进生态立市、坚持绿色发展结下的累累硕果。

  过去的五年,是池州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最为坚实的五年。市委、市政府在绿色发展的探索实践中勇当排头兵,打好“六治行动”组合拳,深入开展“三大一强”专项行动,林长制实现全覆盖、河湖长制全面见效。紧扣打造美丽长江经济带(池州段)目标,出台《池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绿色发展实施意见,做好“水清、岸绿、产业优”三篇“文章”,坚持铁腕做减法、绿色做加法,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加强生态环境修复,在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进程中,以高水平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池州绿色发展的征途中,高标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不断地开展环境污染整治贯穿始终。

  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这个岗位,是我省在改革中出现的一个新生事物,而池州更是全省首批试点地区之一。“环境专项监督长制是以自然村、城市小区为基础,建立监督网格体系,着力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说,目前生态环境保护专项监督长制在我市24个试点乡镇有序推进,已排查出问题910个,完成整改907个,试点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升。后期池州要把环长制与河(湖)长制、林长制等联动,形成生态环境监督“一张网”。

  加强矿业管理、加快矿业转型,是市委、市政府立足长远发展作出的重大决策。池州以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化为发展方向,持续推进矿产资源整合和绿色矿山创建,引领传统矿业转型升级,促进全市矿山经济高质量发展。2016年以来全市关闭了57家矿山,目前开展绿色矿山创建的有64家,49家被授予市级绿色矿山称号。2019年12月1日,池州提前实行长江全面禁捕,较国家规定时限提前13个月。全市建档立卡渔船758艘、渔民2575人。截至目前,全市回收退捕渔船758艘、取缔“三无渔船”312艘,注销捕捞证747本,实现了证注销、船回收、网销毁的目标任务。退捕渔民养老保障、医疗保障、低保保障、住房保障、转产就业均达到100%。

  过去的五年,是池州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最为明显的五年。我市制定水清岸绿产业优美丽长江经济带(池州段)“1+7+1”行动方案,争取专项资金5.16亿元支持51个生态友好型项目建设。推进青阳、东至经开区等省级循环化改造园区实施,符合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全部实现集中供热。三县创成国家级生态县,石台县获批国家首批生态补偿试点县。

  生态是池州生存发展的最大优势与资本。五年来,池州积极发挥“山、水、土、气”特色优势,聚焦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等重点产业,进一步放大生态效益。

  在青阳经济开发区华瑞科技厂房内,焊接机器人正在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快速转动、抓取、加工……焊接是汽车零部件制造中最为关键的步骤,车间里的4台焊接机器人,已经包揽了其中难度最高、强度最大的焊接活。“去年公司投入了1000多万资金进行设备改造升级。除了焊接机器人,车间内的激光切割区也完全实现了智能化操作。”华瑞科技负责人介绍说。

  “以科技助创新、以质量促发展”,正如华瑞科技厂房内所张贴的标语一样,青阳经开区全力培育一批智能化、数字化高端机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稳步打造以科技助创新、以质量促发展的新业态,为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根基。“到2021年底,实现园区新增省级智能工厂或数字化车间2个,新增机器人应用企业5户,专利申报数量增长30%以上。”青阳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说道。

  过去的五年,池州产业升级步伐明显加快。三次产业结构由13.0:46.1:40.9调整优化到10.1:44.1:45.8,工业化率达到36.5%。半导体产业基地获批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从11.9%提高到38.6%。新增省级以上科技研发平台45个,研发投入强度由0.82%上升到1.35%,高新技术企业由43家增加到153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7%。工业企业主板上市实现零突破。装配式建筑产业快速崛起。

  同时,全域旅游、大健康产业已成为池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2016年以来,池州相继出台《关于将旅游业培育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建立总规模2000多亿元的全要素文旅产业项目库,每年调度推进20个重大项目,醉山野原生态文化休闲度假区、九华山温泉养生谷、莲花小镇等23个亿元以上项目建成运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展销中心落户池州。全市新增A级景区14家,九华山成功入选世界地质公园。五年来,全市旅游总收入、接待人次分别达到579.1亿元、5223.4万人次。

  保护一方好山水,幸福一方老百姓。通过生态文明建设,彰显池州山水生态特色,为人民群众营造良好的环境,为增收致富提供有力的保障。五年来,池州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理念,加快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生态特色城镇和生态优美乡村,打造绿色低碳、宜居宜业的人居生态环境,让生态保护的成果惠及于民。

  池州高质量完成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在全省率先全面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滨江区域整治初显成效,东部三区协同发展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完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建成美丽乡村196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迅速,新增集体经济强村88个。

  如今,放眼池州,青山绿水间,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和自觉行动,“绿色”的主旋律已经奏响,池州人正在奋力谱写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乐章。

  来源:池州日报

  (责任编辑 刘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