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徽平均每天514人新患癌症 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居首位

  肺癌发病率排在我国所有恶性肿瘤中的第一位,除了发病率,它的死亡率也排在第一位,2020年我国死于肺癌的有71万人。每年的4月15日~21日为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2021年是第27届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今年的主题是:“点亮抗癌之路,助力健康中国”。4月14日,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科主任顾康生介绍说,引起肺癌的原因包括吸烟、环境污染、职业、遗传、病毒感染、肺结核、心理状态及其它多种因素,但近些年发病率呈现不断升高的趋势,与室内外环境污染、吸烟、二手烟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安徽肺癌发病率、死亡率均居第一

  根据安徽省最新的肿瘤登记年报数据显示,安徽省恶性肿瘤估计年新发病例数达18.75万例,恶性肿瘤死亡数11.63万例,相当于平均每天514人新患癌症,319人死于癌症。“而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均排在第一位。”

  据了解,我省肿瘤登记地区肿瘤的发病率(粗率)为272.11/10万,肿瘤的死亡率为169.69/10万。其中,我省男性发病第一位的恶性肿瘤为肺癌,其次为胃癌、食管癌、肝癌和结直肠癌,男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86.25%;女性发病第一位的也是肺癌,其次是乳腺癌、胃癌、结直肠癌和子宫颈癌,女性前10位恶性肿瘤占全部恶性肿瘤的78.72%。

  肺癌的死亡率也是第一,其后依次为胃癌、肝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乳腺癌等。

  数据显示,在我省,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农村地区高于城市。

  我省与全国一样,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明显上升趋势,例如合肥市连续多年的死因监测报告显示,恶性肿瘤在合肥市人群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一位,占全死因的31.08%,已成为威胁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杀手”。

  抽烟一时爽,肺部最受伤

  “肺癌的发病率、死亡率排在第一,而导致肺癌的高危因素中,烟草排在第一位。”顾康生主任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抽烟和不抽烟的肺癌发生概率相差9~25倍。”而且从年轻时候就抽烟,持续时间长,每天抽烟量又大,其危险性更大。“另外,还要提醒防止二手烟、三手烟,香烟内焦油和尼古丁的含量较高,二手烟、三手烟的危害也非常大,烟雾里面含有的致癌物吸入肺部,会引发细胞异常生长。”目前证实大约87%的肺癌病例都与吸烟有关,而且吸烟开始年龄越早,肺癌发生率与死亡率越高。

  但是不要天真地以为抽烟只会引起肺癌,实际上,吸烟和很多癌症都有关联。例如:乳腺癌、结直肠癌、食管癌、喉癌、口腔癌、胰腺癌、胃癌等,长期吸烟者的发病率均高于不吸烟者。

  此外,大气污染、装修污染等,尤其是PM2.5、甲醛等超标,也容易诱发肺癌。家庭装修时,花岗岩、大理石中的氡是一种放射性气体,当人吸入体内后,会对肺部等呼吸系统造成辐射损伤。此外,烹调时产生的油烟对肺部也有伤害,是引起肺癌的高危因素之一。“所以,做饭做菜时一定要开油烟机,注意通风。”

  由于肺癌早期症状的隐匿性,多数患者在确诊时已经是局部晚期或发生远处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顾康生提醒,“长期吸烟者、慢性肺部疾病者、高危环境工作者、具有肺癌家族史等高危人群应定期体检。”如果肺癌能在早期发现,及早干预,患者五年生存率可超过80%,实现肺癌慢病化。

  靶向治疗肺癌费用大幅下降,每月仅需自付1000多元

  对于肺癌的治疗,在局部治疗手段上有手术切除、放射治疗等,而全身治疗则有了更新的医疗技术。顾康生主任说:“现在对肺癌的治疗手段与几十年前截然不同,以前只有一种——化学药物治疗,又叫‘化疗’。提起化疗,许多患者很害怕,因为其副作用非常大。从2005年起进入靶向治疗时代,2015年以后,又有新的免疫治疗。现在已经开始在探索细胞治疗、疫苗治疗等新手段。”

  “现在,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已经很成熟,越来越多肺癌患者可以带癌长期生存,肺癌正在逐步向慢病化转变。”顾康生主任介绍,例如,通过基因检测来确定是否有相关的靶点基因突变,然后进行靶向治疗,部分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经过靶向治疗后生存期达到了3年以上,而且副作用比以前的化疗小得多。但是,原先靶向药物一个月需要5万多元的高价位成为制约患者的瓶颈。

  “以第三代靶向药奥希替尼为例,患者一天一粒,以前每个月5万多元;2018年医保谈判后降为15300元;今年3月1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20年)》正式实施,119种药品平均降价50.64%,其中抗肿瘤用药超过50种,与肺癌有关的治疗药物共11种,覆盖了化疗、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等。其中,奥希替尼再次降价,仅为5580元,并且纳入了医保。如果以安徽省70%医保报销为例来算,患者只需自付1600余元。”顾康生说,每个月的治疗费用由5万多元降低到1600多元,“原先有一些患者因为经济负担太重而放弃治疗,现在这种情况已变得非常少见了。”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张永

  (责任编辑 周西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