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创新释放更多制度红利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自揭牌至今年2月底,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合肥片区新设立企业2895家,新增内资企业注册资本526亿元;累计签约入驻项目数257个、协议引资额1112亿元;累计进出口总额328.54亿元,占全市35%。

  作为安徽自贸试验区的领头雁,合肥片区在不到半年时间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创新二字。揭牌以来,合肥片区坚持先行先试,梳理优化一批制度创新事项,释放更多制度红利。

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一货物存储区合肥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一货物存储区

  “通过这段时间的运作,我们发现在长三角通关一体化‘联动接卸’新监管模式下,运输成本节省了10%,通关时间节约了一到两天。”中外运物流华中有限公司总经理唐娜说。

  据了解,中外运承担实施长三角通关一体化“联动接卸”新监管模式,为进出口企业提供物流服务。长三角各口岸作为洋山港的延伸,“联动接卸”新监管模式下,出口货物在合肥港报关查验放行后,驳船可以直接进入洋山港内港,货物直接上远洋货轮离境;进口货物在洋山港报关查验放行后,经专用驳船转运至合肥港即可直接提离,无需再次在合肥清关,实现合肥港和洋山港一体化监管。

  “接下来,中外运将继续做好相关服务工作,让企业享受到通关便利化以及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带来的红利。”唐娜表示。

  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是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圆代工企业,也是安徽省首个超百亿级集成电路项目。其进口的精密仪器和设备对环境温度、外包装等方面的要求较高,这也造成了在通关抽检时很容易造成设备损毁。

  “随着长三角特殊货物查验一体化的改革,我们的货物通关时效大大提升,经济损失也大大降低了。”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采购负责人简瑞荣表示,“除了我们之外,越来越多的上下游企业享受到这项制度红利,将有助于提升整个集成电路产业的竞争力。”

中国环境谷中国环境谷

  作为国内率先从事量子信息技术产业化的企业,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也享受到了制度创新带来的制度红利。

  据科大国盾量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军介绍,国盾量子所在的高新区块创新提出了营商环境“领跑计划”,并成立了项目建设服务专班,大幅缩短了项目审批时间,有效减少了企业负担。高新区块搭建“金融超市”平台,发布“自贸区信用贷”,鼓励和帮助企业上市,拿出“真金白银”支持科技型企业跨越发展。还搭建了包含量子创新研究院、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微观磁共振实验室的“一院三平台”,全力打造以“量子中心”为品牌的量子信息技术创新策源地。

  此外,合肥片区还不断探索系统集成性改革创新。探索知识产权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首次开展知识产权分阶段评估入股作价进行转移转化。探索推动多领域环保企业协同创新,构建“问诊医治”全流程一体化的“环境医院”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中国环境谷”。

  下一步,合肥片区将围绕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围绕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加快探索创新。以市场主体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为出发点,让企业从现在的“走得通”,变为“走得畅”。梳理产业链发展过程中的短板,“吃干榨尽”更大改革自主权,重点在量子信息、科技金融等方面大力探索,持续开展压力测试和改革试点,力争形成1-2个在全国可复制可推广的试点经验。(记者 檀美玲)

  来源:中安在线

  (责任编辑 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