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铜陵举办全国枞阳腔(吹腔)学术研讨会

  水源木本,百世其昌,中华戏曲,源远流长。为有效保护和传承发展枞阳腔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入挖掘枞阳腔的艺术特色和文化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月13日,全国枞阳腔(吹腔)学术研讨会在铜陵市召开。

  研讨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安徽省艺术研究院、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共同主办。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张刚,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何长风,铜陵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政府副市长昌红梅,安徽省艺术研究院院长李春荣,枞阳腔发源地、枞阳县副县长吴正芳等领导以及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和包括京剧、徽剧、赣剧、绍剧、西秦戏、柳子戏在内的全国重要吹腔艺术剧种院团的代表近两百人参加了研讨会。

  枞阳腔是明清以来兴起于安徽枞阳、石牌、安庆一带的戏曲声腔,在历史上也有石牌腔、吹腔、吹拨腔、安庆梆子、芦花梆子等称谓。枞阳腔(吹腔)明清时兴起于安徽枞阳、石牌一带,主要是由高腔、西秦腔等融合本地俚语形成,用吹腔演唱的剧目俗称“吹腔戏”。枞阳腔自形成后随徽班播布各地,被京剧、昆剧、川剧、桂剧等地方戏曲所吸收、接纳,并传承至今。

  为弘扬中华戏曲文化,有效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枞阳腔艺术,铜陵市文化和旅游局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推动枞阳腔传承保护和振兴发展。制定了《枞阳腔传承保护和振兴发展工作手册》,赴枞阳县及周边地区的民间老艺人(大鼓书、老戏班、戏曲、民歌爱好者)中进行摸排,收集整理了民间戏剧的故事原本和曲谱、剧本,邀请声腔艺术专家根据枞阳腔的声腔艺术特色,创新改编曲调形式,挖掘整理出了6个唱段。同时,各项工作取得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和安徽省艺术研究院的大力支持。“我们有义务挖掘、传承和保护枞阳腔,编排中,我们在服装、舞美、乐器等方面做了新的尝试,选择了各剧种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吹哨腔唱段展示给大家,今后我们将用枞阳腔创排一些新剧,传承发展枞阳腔,打造铜陵自己的声腔。”铜陵市艺术剧院院长王丽娟说。

  研讨会的前一天晚上,全国枞阳腔(吹腔)声腔艺术展演亮相铜陵市五松山剧院。当晚,铜陵市艺术剧院带来了枞阳腔《百花赠剑》选段“花带露”,《醉卧长安》选段“芒鞋贱衣走如风” ,《奇双会》选段“写状”,《徐策跑城》选段“昔日唐王去征东” ,《长生乐》选段“曾记当年下科场” ,《昭君出塞》选段“王昭君一似海枯石烂” 。与此同时,来自国家级非遗西秦戏、宁河戏、绍剧、徽剧、柳子戏的艺术家们演唱了吹腔选段,展示了枞阳腔在南北各地的风姿华彩。

  当天的研讨会上,铜陵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市政府副市长昌红梅说,铜陵作为“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有着深感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铜陵将积极践行党中央有关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型转化、创造性发展”的要求,以这次研讨会为契机,认真吸取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枞阳腔舞台呈现形式和艺术唱腔的创新,适应当代观众的文化欣赏需求,推动枞阳腔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在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展现时代精神。

  2019年,在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科技司的指导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承担的国家哲学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戏曲剧种艺术体系现状与发展研究》正式推进,汇集全国剧种研究力量,为348个戏曲剧种和木偶、皮影戏进行综述性的艺术总结,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古典戏曲、现代戏曲、以及各个声腔系统进行理论建构。“今天的枞阳腔学术研讨会,包含着更加大胆、更加宏伟的学术构想,即不仅仅对枞阳腔进行文学角度、文献角度的深入研讨,还要对活态的枞阳腔及其剧目进行舞台化、地方化的修复传承,为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戏曲传承发展工作,提供独特的实践路径,提供有效的实践经验。”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介绍说。

  本次研讨会,专家们围绕27个学术论文选题进行了激烈的研讨点评,有“枞阳腔”与“桐城派”(桐城歌到枞阳腔、石牌调、徽调至京剧)、吹腔与“弋阳梆子秧腔”、吹腔在京剧艺术中的传承、徽剧吹腔音乐特色探微等论文。通过对“枞阳腔”的挖掘、整理、展演、修复、研究,力图细致地梳理戏曲声腔艺术,为戏曲艺术体系勾勒出一条独具个性的艺术规律,将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史上的众多声腔、众多现象,一一解剖,一一聚焦,深度地推进学术前沿成果,共同为民族化的戏曲理论体系建设做出努力。

  来源:中安在线

  (责任编辑 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