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去年我省GDP增速全国第四 今年安徽牛气冲天!

  [2021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去年,我省GDP增速全国第四

  关键词:经济增速

  全国第四 2020年GDP增速3.9%

  2020年,安徽生产总值3.87万亿元,增长3.9%、居全国第4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6%;进出口总额增长13.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1%和7.8%;城镇新增就业66.3万人、调查失业率5.4%;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7%;粮食产量803.8亿斤、居全国第4位。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我省“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全省生产总值从2.38万亿元增加到3.87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从3.9万元增加到6.1万元,发展格局实现了从“总量居中、人均靠后”向“总量居前、人均居中”的历史性跨越。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9%和9%。粮食产量由全国第6位上升为第4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7.3%和15.1%,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全国前列,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从“二三一”到“三二一”的重要转变。

  关键词:疫情防控

  全国第一 向湖北捐献血液292万毫升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我省全面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要求,率先实行定点集中隔离、全面核酸筛查和全面封闭管理,用一个月时间控制住疫情蔓延。全省累计报告本地确诊病例991例,全面落实“四集中”要求,不惜一切代价救治患者,治愈率达99.4%,用一个半月时间实现住院患者“清零”。派出8批1362名援鄂医疗队员奔赴武汉,累计救治3156名患者。先后6次向湖北捐献血液292万毫升,居全国第一。中国科大“托珠单抗”治疗方案列入国家诊疗方案。

  关键词:抗洪救灾

  三线作战 提前撤离安置132.9万人

  2020年汛期,安徽暴雨天数、累计雨量创历史纪录,众多江河湖泊水位超警戒超保证超历史。我省把确保人民生命安全摆在第一位,及时启动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全面展开长江、淮河、巢湖“三线作战”。提前撤离安置群众132.9万人,加固加高堤坝1189公里,排查处置险情2325处。我省快速推进灾后恢复重建,损毁房屋重建和修缮加固入冬前全部完成。抗击特大洪涝灾害取得全面胜利。

  关键词:经济运行

  六稳六保 出台226条政策举措推进

  去年我省经济运行实现稳中有进。系统推进“六稳”“六保”,我省及时出台226条政策举措,建立复工复产调度和帮扶机制。新增减税降费672亿元,下达各类直达资金1345亿元,清理拖欠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账款11.6亿元。组织14批全省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778个、竣工1826个。商合杭高铁全线贯通,合安高铁建成通车,芜宣机场建成试飞,建成5G基站29415个。全省经济加速恢复到常态,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关键词:脱贫攻坚

  全部脱贫 484万贫困人口受惠

  2020年我省加大对受灾贫困群众救助帮扶政策支持,全面加强农村困难群体精准监测帮扶,帮助 179.1万贫困劳动力返岗就业,帮销扶贫产品209.6亿元,防止了因疫因灾致贫返贫。剩余8.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十三五”期间,我省484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300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1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得到解决。

  关键词:科技创新

  第一方阵 区域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2020年安徽科技创新取得重大突破,全省实施“揭榜挂帅”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项目76项。“九章”量子计算原型机研制成功。新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55个。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923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61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7家。“中国声谷”入驻企业1024家、营业收入1060亿元。

  回望“十三五”,我省国家实验室、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率先获批布局,“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立柱架梁,大科学装置集群初步形成,量子通信、动态存储芯片、陶铝新材料、超薄玻璃等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关键词:区域发展

  全国第一 高铁运营总里程2329公里

  2020年我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实施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16项,实现“一网通办”服务事项104项,职工医保异地普通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全面实现。

  “十三五”期间,安徽区域发展整体效能全面提升,基础设施体系显著改善,高铁运营总里程2329公里、居全国第1位,实现“市市通高铁”;“五纵九横”高速公路网加速形成,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7万公里;“一枢五支”机场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关键词:生态环境

  最好水平 长江国考断面水质90%优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我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15.2%,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7.7%、全部消除劣V类。长江流域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90%、为有监测记录以来最好水平。全面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禁捕区域内渔船、渔民全面退捕。完成造林152.6万亩。

  “十三五”期间,全省PM2.5平均浓度下降2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2.9%,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森林覆盖率30.22%,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关键词:改革开放

  全国最少 省级行政权力“瘦身”给力

  2020年我省全面推行“皖事通办”,率先推出7×24小时政务服务地图,企业开办实现“一网通办、全程网办、一日办结”。新增境内首发上市企业20家、总数达126家,其中新增科创板上市企业8家、居全国第7位。省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企业达7320家、居全国第1位。

  回望“十三五”,安徽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放管服”改革纵深推进,省级行政权力保持全国最少。民营经济总量突破2万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超60%,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587.8万户、增长113%。林长制、编制周转池、县域医共体、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等改革品牌不断涌现。

  关键词:民生保障

  全国第二 地级全国文明城市12个

  2020年我省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水平得到新提升。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4.7%,33项民生工程投入1213.6亿元。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78个,建成乡村智慧学校2714所。基本养老保险覆盖4773.7万人,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月人均增加5%。

  “十三五”期间,我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到90%,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3年实现全覆盖。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56.44万套,改造农村危房47.37万户。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实现统一,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入选地级全国文明城市总数达12个、居全国第2位,入选中国好人总数1491人、居全国第1位。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武鹏 姜志远

  [2021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今年,安徽牛气冲天!

  [创新] 

  打造“航母级”科技创新平台

  我省今年要全面实施国家实验室建设专项推进行动,努力打造“航母级”科技创新平台。发挥磁约束聚变等基础科学优势,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积极创建合肥滨湖科学城,启动“量子中心”和“科大硅谷”建设。组建运行未来技术研究院、环境研究院,开工建设中科院临床研究医院等前沿交叉研究平台。

  技术和人才是科技创新的关键,我省将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攻尖”计划,实施500项左右科技重大专项和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制定实施新阶段江淮人才政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建设一批创新型人才集聚平台和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新培育高技能人才5万名。同时支持领军企业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落实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政策,支持企业与高校共建研发平台,实施重点产学研合作项目50项。组建省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提升安徽创新馆枢纽平台功能,办好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扩大技术转化小试和中试基地布局,新增20家省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新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000家、省企业技术中心100个。

  [升级] 

  高标准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

  我省今年将实施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专项行动。加快大众汽车安徽制造基地、蔚来汽车中国总部建设,扩大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先发优势。发展分布式能源,推广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发电和储能技术示范应用。建立实施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竞争淘达机制,布局第六批重大新兴产业工程和专项。加强陶铝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等高成长性产业布局,培育量子科技、生物制造、先进核能等未来产业。

  在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方面,扩大制造业设备和技改投资,实施亿元以上技改项目1000项以上。推广应用工业机器人8000台以上,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200家以上。创建绿色工厂50家以上。加快省级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园区建设。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0家,新认定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0家。与此同时,加快建设合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争创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高标准建设江淮大数据中心。新建5G基站2.5万个,建成应用场景100个。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40个,新增“皖企登云”企业6000家以上。培育数字产业集群,支持线上经济“枢纽型”平台企业规范健康发展,推进“中国声谷”扩园增量提质,实施“人工智能+”应用示范工程。

  [投资]

  开建武汉-合肥-南京高铁

  我省今年将加强“两新一重”、先进制造业、民生保障等领域项目建设,全年新开工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800个以上、竣工700个以上。建成安庆-九江高铁,开工建设沿江高铁武汉-合肥-南京段。开工建设芜宣高速改扩建、太湖至蕲春高速。建成固蚌、芜黄高速和池祁高速池州至石台段,实现县县通高速。制定实施高速公路“县城通”推进方案。加快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改扩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亳州机场,建立全省通用航空飞行服务平台。开展巢湖流域排洪畅通安全、江淮分水岭地区和淮河以北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工程前期工作,开工建设淮河流域重要行蓄洪区、华阳河蓄滞洪区等工程,引江济淮主体工程完成投资125亿元以上。

  除了扩大有效投资,我省还将拓展消费需求。加强特色商业街区和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提质升级文旅消费,建设一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和乡村旅游特色产业集群。扩大“互联网+”新型消费,启动建设省级电商直播创新中心。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

  [振兴] 

  提质建设农村公路3000公里

  我省今年将制定加快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实施意见,设立5年过渡期,保持现有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实施脱贫地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升行动,完善“四带一自”产业帮扶机制。巩固易地搬迁脱贫成果,完善后续配套设施。推广以工代赈方式,统筹用好公益性岗位,带动更多脱贫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就业增收。同时稳妥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工作,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

  在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方面,新增“三品一标”农产品1000个,新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示范基地100个。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特色农产品保险占比达23%。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提升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新增产值超10亿元龙头企业10家、产值超50亿元加工园区3家,新培育农村产业发展带头人1万名。提质建设农村公路3000公里,“快递进村”覆盖率达85%。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三大革命”和“三大行动”,完成农村改厕40万户以上。促进公共教育、医疗卫生、公共文化、养老服务等资源向农村倾斜。

  [共建]

  扩大我省与沪苏浙“一卡通”覆盖面

  我省今年将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合作共建,继续推进14个重点协同事项落地落实。深度融入G60科创走廊建设,开展重点产业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参与制定和实施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方案,实施一批科技创新联合攻关专项。推进跨省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快共建世界级港口群和机场群。建设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扩大与沪苏浙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居民服务“一卡通”覆盖面。分类规划建设五个“区块链接”,深入论证谋划“一地六县”长三角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合作区建设,加快建设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

  推进“一圏五区”发展提标升级。提升合肥都市圈能级,加强合六经济走廊和合淮、合巢、合滁产业走廊产业链布局。构建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链和产业链融合平台,开展国家级高新区“一区多园”建设。提升发展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增强新兴产业发展引领能力。加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政策集成,提升产业承接平台功能。推进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适应性产业和特色经济。深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

  启动城市更新行动,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和功能完善、防洪体系建设、内涝治理工程,推进城市地下管网地理信息系统和运行安全监测系统建设,改造城镇老旧小区1000个以上,新建城市绿道500公里,新增城市公共停车泊位5.2万个,建成充电桩1.5万个。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4.92万套、基本建成12.63万套。 

  [改革] 

  建设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我省今年将纵深推进“放管服”改革。实施创优营商环境提升行动。推进政务服务“跨省通办”。拓展和优化“四送一服”平台,推动政策及时精准落地。探索建立知识产权质押风险补偿机制,推广专利权质押贷款保证保险,建设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在发展民营经济方面,健全企业服务平台体系,完善“皖企服务云”平台功能,培育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40家以上。深入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行动,培育300个专精特新及“冠军”企业。

  [开放] 

  推动阜阳、九华山等机场口岸开放

  我省今年将实施自贸试验区专项推进行动计划,推动制定自贸试验区条例,建立赋权特别清单,并启动建设一批联动创新区。开展中小外贸企业成长行动计划。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推进合肥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和蚌埠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建设。

  在升级对外开放平台方面,支持合肥空港综合保税区申建,推动安庆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推进合肥、芜湖、安庆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全省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40%以上。推动阜阳、九华山、芜宣等机场口岸开放。高水平举办世界制造业大会及“六百”项目对接活动,办好世界显示产业大会,筹办中国(合肥)国际园林博览会。

  [民生] 

  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99所

  我省今年将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99所,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80.5%,乡村中小学智慧学校覆盖率提高到72%。在提升文化建设水平方面,将加快省文化馆新馆、省非遗馆等项目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试点示范。支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能力,实施113个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提升项目,加快建设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区域性传染病救治中心。推进国家及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省级区域专科医疗中心建设。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对城镇低保、农村适龄妇女开展宫颈癌和乳腺癌免费筛査。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推进智慧医院建设。实施“江淮名医”“徽乡名医”培养工程,开展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建成3000个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在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分类定制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退捕渔民、残疾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服务,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深入开展“2+N”招聘活动,提升“互联网+就业服务”网络平台功能。扩大公益性岗位安置,支持发展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健全托育服务标准规范体系,新增105家普惠托育机构。推动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省级统筹。启动养老服务新三年行动计划,建设一批康复辅助器具特色产业园。强化城市低收入群体等困难群众动态监测预警,加快建立分层分类的梯度救助制度体系。

  [治污] 

  节能减排,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

  我省今年将深化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工业炉窑综合整治、挥发性有机物专项治理行动。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新增城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1500吨。减少塑料污染,推广替代产品。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统筹推进节能减排减碳,制定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扩大光伏、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应用。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持续推进长江生态廊道提升工作和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实施一批重点河湖、湿地生态保护治理项目,推进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扩大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建设成果,完善沱湖、滁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探索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守护]

  智慧应急,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

  我省今年将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方案体系,推进各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和防控。推进地方金融监管立法,推广省地方金融“互联网+监管”平台应用,稳妥化解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风险和重点企业信用违约风险。

  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开展“食安安徽”品牌建设,实施药品安全对标提升行动。推进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单位创建,建设自然灾害救援基地。推进“智慧应急”试点省建设,加快建设重点领域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系统”。深化“雪亮工程”建设应用,推进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常态化机制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深入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依法打击各类犯罪,守护好人民群众的平安生活。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姜志远 武鹏 刘媛媛/文 余红霞/图

  [2021政府工作报告解读]

  “十四五”,绘就宏伟蓝图

  政府工作报告透露,省人民政府编制了《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锚定2035年远景目标,围绕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明确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支撑发展的重大平台、重大工程、重大改革和重大行动。

  关键词:实力跃升

  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

  到2025年,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经济总量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全国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0%左右,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明显上升,涌现更多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强市、强县(市、区)。

  关键词:科技创新

  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尖”计划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坚持“四个面向”,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安徽跨越式发展的战略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皖、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打造“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和“一室一中心”分平台升级版,加快建设 “高原”“高峰”相得益彰、 创新创业蓬勃发展的科技强省。

  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研究制定国家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安徽方案,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尖”计划,建强以国家实验室为内核、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基石、以合肥滨湖科学城为载体、以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外延、以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建设为网络的支柱和框架,创建基础学科研究中心、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创新联合体、科技大市场等支撑平台。

  实现一批前瞻性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一方阵,持续争先进位。

  关键词:新兴产业

  建设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开展十大新兴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建设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人工智能、智能家电5个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领域打造增长引擎。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打造一批数字科技创新先行区和数字经济产业集聚区。培育形成1个万亿级产业、10 个左右千亿以上产业、100个左右“群主”“链长”企业、1000个以 上专精特新及“小巨人”“冠军”企业。

  关键词:改革开放

  进出口总额越过千亿美元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改革开放新高地。推进关键领域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持续优化“四最”营商环境。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打造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培育壮大外贸主体,进出口总额越过千亿美元。高质量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推出更多制度创新成果,基本形成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关键词:绿色转型

  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新版

  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打造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全新版。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为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赢得主动。加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推进淮河(安徽)生态经济带、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环巢湖生态示范区建设,筑牢皖西大别山、皖南山区生态屏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升级版,开展蓝天碧水净土、温室气体减排等生态环保重大工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江淮美好家园。

  关键词:双循环

  增加优质产品进口

  依托强大国内市场,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促进上下游、产供销有效衔接,加强物流通道、物流枢纽、物流园区和智慧物流建设,打造多层次多元化区域市场。跟进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变化,扩容和优化出口产品体系,增加优质产品进口,积极吸引产业链布局,推动更多优质企业“走出去”。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

  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

  实施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专项行动,统筹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共同打造全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以科技和产业创新为突破口,加快构建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共建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联动畅通长三角循环为切入点,协同开展重大项目投资、区域性消费中心建设,推动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打造一批联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共享平台。以五个“区块链接”为载体,强化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体系、公共服务等一体化共建,促进更高水平区域分工协作,让要素在更大范围畅通流动。

  关键词:基础设施

  五大工程加快建设交通强省

  实施“新基建+”行动,推进5G网络规划布局和基站建设,加快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超算中心等建设。加快建设交通强省,实施“轨道上的安徽”建设工程,推进合肥都市圈轨道交通网和皖北、江淮城际铁路网建设,实现铁路网覆盖90%以上的县、80%以上的县通达高铁。实施“高速上的安徽”建设工程,推进“县县通”到“县城通”,基本建成“五纵九横”高速公路网。实施“翅膀上的安徽”建设工程,优化提升合肥区域航空枢纽功能,构建“一枢十支”运输机场体系,布局一批A2级及以上通用机场。实施“航道上的安徽”建设工程,建成引江济淮航运工程,基本形成“一纵两横五干二十线”内河航道主骨架。实施“能源供给保障”工程,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

  关键词:协调发展

  支持合肥朝国家中心城市迈进

  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支持合肥“五高地一示范”建设,朝着国家中心城市迈进,支持芜湖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和长三角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现代化大城市,支持安庆、阜阳、蚌埠、黄山建设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支持马鞍山、铜陵、滁州、池州、宣城建设长三角中心区现代化城市,支持亳州、宿州、六安打造省际毗邻区域中心城市,支持淮北、淮南打造绿色转型发展示范城市。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建设海绵城市、韧性城市,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实施现代化中小城市培育工程,加快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治理能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

  打造千亿级农业产业化集群

  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构建防止返贫致贫的产业、就业帮扶长远发展体制机制。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皖粮”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深化现代种业提升工程,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建设。实施乡村产业振兴计划,打造百亿级产值龙头企业、千亿级产值农业产业化集群。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规划引领,提升宜居水平,推进县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

  关键词:民生福祉

  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构建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倍增工程,中等收入群体比例超过40%。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持续实施“创业江淮”行动计划。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质量提升、普通高中扩容建设等工程,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全面推进健康安徽建设,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加快医疗卫生资源提质扩容,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武鹏 刘媛媛 姜志远

  (责任编辑:章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