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战大考中的“硬核”答卷

  芜湖日报记者 王世宁 徐新山

  “十三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2020年新冠疫情、洪涝灾害等不利影响,我市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持续推动全市经济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经济运行亮出“硬核”答卷,为“十四五”开局之年积蓄向荣之势。

  战新产业产值增长18.1%

  进出口总额增长17%

  回首2020年,疫情大考和汛情大战之下,芜湖经济从不利开局到预期收官,展现出战胜艰难险阻的韧性潜力。初步核算,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753.02亿元,同比增长3.8%。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工业生产持续回升。202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6.6亿元,增长2.4%。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7%。其中,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增长4.6%;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8.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5%。主要产品产量中,汽车、城市轨道车辆、服务机器人、气体压缩机、特种玻璃、电子工业专用设备等产品产量增长超过10%。

  投资规模继续扩大,对外贸易加快发展。202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1.8%。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57个,同比增加196个。2020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84.28亿美元,增长17.0%。其中出口48.67亿美元、增长7.7%,进口35.61亿美元、增长32.8%。实际利用外商投资30.37亿美元,增长4.0%。

  居民收入同步增长,消费市场逐步恢复。2020年,全市居民可支配收入36829元,增长6.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588元,增长6.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473元,增长7.6%。2020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4.35亿元,增长2.3%。全市限额以上零售额555.29亿元,增长4.4%,其中网上零售额增长8.5%。

  城市排名四年跃升16位

  人均GDP增至10万元

  “十三五”期间,我市GDP总量由2015年的2457.32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3753.02亿元,在全国地级市(含副省会城市)排名由75位上升到2019年的59位,四年跃升16位;“十三五”期间GDP年均增长7.8%,高出全国、全省2.1和0.5个百分点。

  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十三五”期间,全市人均GDP由2015年的6.76万元增加到2020年的10.0万元,是全省的1.6倍。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2.8%提高到2019年的3.1%,居全省乃至长三角城市前列;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42件,连续九年居全省第1位。单位GDP能耗4年累计下降22.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三五”期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5年的37.9%调整到2020年的48.1%,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市限额以上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4.3%提高到14.4%,规模以上服务业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占比由19.2%提高到28.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工业比重由23.3%提高到42.2%;高新技术企业增加值占规模工业比重达到50.8%。

  城市能级不断扩大。“十三五”期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9.4%,城镇化率从2015年的62.0%提高到2019年的66.4%。宁安城际、京福高铁、商合杭高铁、长江二桥和三桥、芜湖高铁站、无为和南陵高铁站等项目相继投入运行,芜宣机场完成校飞,轨道交通、城南过江隧道、城市污水治理等重点项目加快推进。江北新区建设初具规模。奇瑞、海螺、新兴铸管、美的、格力、信义、三只松鼠、芜湖港等骨干企业产能不断扩大。上市公司总市值全省第一、长三角第七。方特主题公园、海洋公园、松鼠小镇、芜湖古城、马仁奇峰等景区不断塑造欢乐芜湖旅游新形象。

  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十三五”期间,全市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98万元提高到4.46万元,年均增长8.4%;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6万元提高到2.45万元,年均增长8.9%。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家用汽车由22.2辆增加到2019年的39.7辆,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由35.9%、37.6%下降到2019年的33.6%和34.8%。

  来源:芜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 程德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