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光伏扶贫富了村也富了民 阳光照亮的脱贫路

  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市累计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125个、集中式扶贫电站2个、户用扶贫电站14154个,总规模约26万千瓦。如今,一座座光伏电站宛若一座座建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的绿色银行,正源源不断地向我市贫困山区的人们输送着财富,这种财富鼓起了百姓的口袋,更照亮了大山里的脱贫路。

  “阳光产业”照亮脱贫路

  “要说我家日子有变化,过得越来越好,那可是沾了光伏扶贫的光。”蒋燕明是岳西县河南村的贫困户,提起光伏扶贫带来的益处,他喜上眉梢。

  蒋燕明的父母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疾病,高额的医疗费不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让他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而他膝下还有两个年幼的孩子,家庭负担沉重,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4年底,岳西县被列为安徽省五个国家首批光伏扶贫试点县之一。2015年,作为全国光伏扶贫首倡企业,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开始在岳西县各乡镇兴建光伏扶贫电站。蒋燕明凭借在外打工时积累的电工经验,应聘成为该企业的一名运维工,每月工资4000多元。同时,他家里还安装了近1万瓦的光伏发电设备,每年可带来1万多元发电收益。

  “仅凭这两项,我家每年就有6万多元的稳定收入。”“借光”赚钱,让蒋燕明实现了稳定脱贫。

  宿松县北浴乡罗汉山村曾是贫困村,2014年,该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万元,村里贫困户年收入不足2000元。自脱贫攻坚战打响后,该村因地制宜推进光伏发电项目,建设100千瓦村级光伏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有效解决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空白问题。

  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截至2020年底,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及集中式光伏扶贫电站扶贫容量部分电站发电收益约2.4亿元。对于光伏电站带来的收益,各村新开发公益性岗位11240个,有效解决了贫困劳动力就业难题。

  太湖县天华镇大山村的贫困户占雪娥,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出现在村里的马路边打扫卫生,“通过公益性岗位让我在家门口实现了就业,每月能拿到700元,也算是有了稳定收入。”天华镇建有村级光伏扶贫电站9座,其产生的收益80%用于贫困人口工资和劳务费用支出,该镇为贫困户量身定制了乡村道路维护员、乡村保洁员、乡村护林员、乡村秸秆禁烧巡查员等不同类别的公益性岗位384个,推动了就业和脱贫增收。

  “光伏+”延伸增收产业

  在光伏扶贫项目推进过程中,我市望江县、宿松县和太湖县利用光伏板下可综合利用的资源,探索出打造综合体、实施渔光互补、农光互补等模式,大力发展板下经济,为脱贫增收拓展了新路径。

  棚下种菇、棚顶发电,望江县太慈镇将废弃窑厂打造成扶贫产业综合体,建有18套标准工厂化食用菌房,年产草菇360吨,收入可达400多万元;在菌房顶和办公区层面,建有15个村的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和78户户用光伏电站,总计容量1314千瓦,节约光伏电站建设用地近27亩,每年可带来发电收益130万元。村级光伏收益的70%受益于贫困户,带动756户贫困户每户年增加收益1000元。产业扶贫综合体,让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仅实现了贫困户脱贫增收,带动了农业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还带动了土地节约和秸秆利用。

  “上面发展光伏、中间种植药瓜、底下养殖龙虾,让土地实现了综合利用。”在宿松县程岭乡橙莲村的集中光伏电站场区,基地负责人华凯介绍,通过深挖土地利用价值,发展种养殖业,每亩地每年可增收五六千元。

  2017年,程岭乡利用泊湖滩头和荒山,引进江苏一家企业建成50MW光伏发电扶贫产业基地。该基地年发电6500万千瓦时,年产值可达6300万元。光伏电站的收益主要给当地贫困户分红,目前已带动周边70个贫困村2000余户贫困户脱贫增收,户均增收3000元。已经在基地务工4年的贫困户肖艮喜高兴地说:“打零工每年可挣两三千元,土地每年还有一千元租金,我在这每年可获得四千元收入。”

  一座座光伏电站化身一个个阳光银行,成为群众稳定增收的提款机,为解决老弱病残等深度贫困群众兜底脱贫和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保障,为实现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全媒体记者 查灿华 通讯员 胡昊)

  来源:安庆新闻网

  (责任编辑 程德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