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一江碧水向东流,源源不断创新潮。近年来,安徽牢牢把握“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目标定位,加快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新兴产业聚集地、改革开放新高地和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区。以高水平创新、可持续创新为发力点,已成为美丽长江(安徽)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布局。

  量子领域重要成果不断

  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连续发布量子领域重要进展。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传感和宇称-时间(PT)对称系统的实验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李传锋、唐建顺研究组首次实现了PT对称增强型量子传感器,其灵敏度比传统量子传感器提高了8.86倍。该研究成果2020年12月10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量子存储领域也取得重要进展。同属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近期首次实现了按需式读取的可集成固态量子存储器。该成果对大容量量子存储和构建量子网络均有重要意义。该成果2020年12月28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物理评论快报》上。

  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一系列成果的取得,彰显了安徽在量子通信技术和应用方面的国际领先地位,也反映了安徽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原始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近年来,我省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滨湖科学城、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省“四个一”创新主平台建设为主抓手,把重大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作为安徽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有效举措。国家实验室创建工作取得决定性进展,合肥国家实验室正式挂牌运行。14家安徽省实验室和14家安徽省技术创新中心获批组建。大科学装置集群初具规模,全超导托卡马克等3个大科学装置巩固提升,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设施等3个大科学装置加紧建设,合肥先进光源、大气环境模拟系统、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等大科学装置正在积极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对安徽科技创新的引领带动作用,能源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启动运行,大健康研究院正加快组建。

  在重大创新平台支撑下,原始创新取得一系列突破。2020年首次实现高保真度32维量子纠缠态,创造世界最高水平。被称为“人造太阳”的超导托卡马克大科学装置(EAST),多次刷新等离子体运行世界纪录,取得国际核聚变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首个大型超导磁体线圈竣工交付;自主研制的ITER计划校正场首批线圈暨法国WEST装置偏滤器关键部件成功交付。

  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五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积极下好创新“先手棋”,奋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十三五”期间,安徽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从“十二五”末的2.8%增加到2019年的5.1%;国家级研发平台突破200家,较“十二五”末增长39%;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增长,2020年达到8559家,是“十二五”末的2.7倍。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达20家,实现全省16个市全覆盖。全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加值比2015年分别增长78.9%、73.5%,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40%。安徽区域创新能力连续9年位居全国第一方阵。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刘媛媛

  (责任编辑 王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