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亳州:披上“绿嫁衣”“嫁入”江浙沪

  到2025年,每个县区至少重点培育1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全市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500亿元。日前,《亳州市加快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印发,给“亳”字农产品开拓长三角市场,量身定做了一件绿色“嫁衣”。

  10月30日,蒙城县小辛集乡农民在蔬菜基地采收直供上海的小松菜 胡卫国 摄

  2025年“小目标” 销售额500亿元

  根据《方案》,我市将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按照“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示范创建要求,构建完善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到2025年,每个县区至少重点培育1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全市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基地40个以上,通过基地创建,每个生产、加工、供应类基地产值年增长率10%以上,基地农产品及加工品沪苏浙地区销售额年均增长10%以上;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500亿元。

  围绕未来目标,我市明确了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绿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绿色农产品物流供应平台三大任务,采取培育长三角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实施主体、实施绿色优质农产品品牌塑造工程、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强化要素支撑保障等四大举措,全力搭建更大平台、生产更多绿色农产品、提供更便利的物流输送,以此保障“亳”字绿色农产品高质量供应长三角地区,提升“亳”字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除了粮食蔬菜 肉羊也是重点

  为让更多高质量的绿色农产品成功“远嫁”,我市把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全域绿色化。

  根据《方案》,我市将因地制宜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各县、区将围绕本地农产品优势资源,大力推进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优先发展设施蔬菜、优质专用粮食、中药材和肉羊产业。我市将充分发挥蒙城县上海市外蔬菜供应基地作用,引导开展蔬菜供应基地创建工作,推动绿色优质设施蔬果生产基地建设,到2025年设施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力争到2025年建设西蓝花、毛豆、土豆、甘蓝和甜糯玉米5个单品种万亩连片蔬菜基地。通过基地创建,力争使设施蔬果、优质专用粮食、中药材标准化种植面积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5%、1%、5%。年出栏优质肉羊、生猪、家禽分别稳定在220万只、260万头和3500万羽以上,绿色稻虾(稻蟹)养殖面积年均增长2%。

  我市将全面推进农业生产全域绿色化,持续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生态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开展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2025年底,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3%以上,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0%。

  我市还将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每年创建市级以上蔬果标准园10个以上,每年创建标准化示范养殖场20个以上。推进绿色优质农产品质量认证,每年新增绿色优质农产品60个以上。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到2025年,全市有效使用“三品一标”农产品总数达到650个以上,力争从事食用农产品及食品加工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获得绿色食品及以上认证。

  《方案》明确,建设绿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根据方案,我市将推进优质专用面粉加工基地建设,重点培育主食加工产业集群,扩大休闲营养食品生产规模,推进玉米食品发展,提升大豆、芝麻、薯类等杂粮加工水平。同时积极培育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实施“龙头企业”培育工程,形成一批产值过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

  搭好物流平台 确保土货“远嫁”

  有了好产品,还有出得去。为此,我市将搭建绿色农产品物流供应平台,解决农产品“远嫁”的交通问题。

  我市将加强市场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以优势主导农产品基地建设为牵引,建立规范一批优质农产品产地市场。创新“市场+企业”模式,依托长三角绿色优质农产品消费市场,突出绿色优质农产品运营中心引导作用,培育发展一批冷链物流配送企业,结合西蓝花、毛豆、土豆、甘蓝和甜糯玉米5个单品种蔬菜种植基地建设,就地就近建设容量配套的冷库等物流设施;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产地预冷、分拣包装、仓储保鲜等设施,打造一批覆盖范围广、带动能力强、设施齐全的农产品、食品物流园区。加强与沪苏浙电商企业、连锁超市等合作,开展直销连锁配送,共建直达长三角的快速高效鲜活农产品物流圈。

  我市将优化升级农村电商,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广“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积极培育本土电商企业,支持其与知名电商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力争2025年全市农产品网销额达到80亿元。

  此外,我市还将搭建农产品产销对接平台,支持绿色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主体参加中国安徽名优农产品暨农业产业化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不断提升“绿色亳农”品牌优质农产品在沪苏浙地区市场份额。 (记者 刘景侠)

  来源: 亳州晚报

  (责任编辑:李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