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环境监管“网格化“ 体制改革让生态环保“无盲区”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散乱污企业清而不绝,违法违规建设项目屡禁不止,环境信访投诉居高不下……当前,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攻坚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量几何倍增。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提升环保铁军环境执法能力,成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坚实保障。作为合肥“局队合一”试点,肥东率先“试水”,为全市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

  全员执法 将人员力量向执法岗位倾斜

 肥东县生态环境局、县公安局、县检察院执法人员联合对非法炼制废矿物油生产窝点进行现场勘查。 肥东县生态环境局、县公安局、县检察院执法人员联合对非法炼制废矿物油生产窝点进行现场勘查。

  生产现场满地油污,车间内堆满废矿物油的铁桶……日前,位于肥东的合肥市安达新能源有限公司因为非法炼制废矿物油,被处以总计459万元的巨额罚款,相关涉案人员还被追究刑责。

  “因为该案案情重大,已涉及到追究刑责,所以公安、检察院提前介入,多部门联合进行勘查。”合肥市肥东县生态环境分局综合行政执法大队大队长陈功介绍说,生态环境执法大队与生态环境分局合署办公,实行“局队合一”体制,让肥东环境执法力量大大增强,“今年以来,我们检查了260多家企业,对47家企业实施经济处罚。”

  今年以来,肥东着力构建“职责明确、边界清晰、行为规范、保障有力、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体制,实现了业务管理与环境执法的无缝衔接。

  改革过程中,围绕“水、气、土、环保督察整改”四个因素和“行政、业务、执法”三个综合,肥东县生态环境分局将局机关、环境监察大队以及县环境监测站外勤取样人员进行整合,实现“全员执法、全员监测、全员业务、全程监管”。

  在加强执法力量的同时,肥东还强化生态环境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形成了公安机关要案源,检察机关配套公益诉讼的模式。

  “通过‘局队合一’,我们减少了执法层级,整合了执法力量。”肥东县生态环境分局局长张振华介绍,肥东将人员力量向执法岗位倾斜,车辆装备向执法一线倾斜,最大化地盘活利用好存量人员、装备、时间等资源,补齐人手不足的“短板”,达到了“1+1>2”的试点效果。

  乡镇环保站 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

肥东县包公镇岘山村,生态美画卷跃然纸上。肥东县包公镇岘山村,生态美画卷跃然纸上。

  环境问题发现得越早,对社会影响越小。

  为推动执法向乡镇转移打通最后一公里,肥东拿出100个机关事业编制组建20个乡镇(开发园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合肥市安达新能源有限公司非法炼油案就是首先由乡镇环保站发现。对本辖区情况熟悉的乡镇环保站在掌握线索、固定证据上先人一步,为案件的快速查处提供了有力支撑。

  身处环保第一线的乡镇环保机构和队伍,还可以及时调处各类生态环境保护初信初访和影响群众日常生活的轻微环境问题。对辖区污染源、生态建设项目、饮用水源和秸秆禁烧、河长制工作等定期开展现场检查和巡查。

  “从挂牌组建到高效运转,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提高了环境监管的精细化水平,让环境监管全覆盖、无盲区。”张振华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推进环境监管向村一级延伸,构建齐抓共管、协同共治环境监管格局,有效落实市、县、乡、村四级生态环保“网格化”监管责任,真正打通环境监管“最后一公里”。

  科技防控 织密污染防治“天罗地网”

合肥市肥东县生态环境分局工作人员正在操作车载气溶胶激光雷达对环境进行监测。合肥市肥东县生态环境分局工作人员正在操作车载气溶胶激光雷达对环境进行监测。

  每天,一辆大气立体走航观测车都会出现在肥东街头,走航车行驶到哪儿,挥发性有机物浓度的监测就进行到哪儿,让污染企业无所遁形。

  而在肥东大气污染防治指挥部,肥东空气质量监测日报实时汇总到工作人员手中,每日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污染因子贡献比例 ,空气质量分析、管控建议一目了然。

  肥东还组织执法人员参加无人机、激光监测雷达、大气立体走航观测车等新技术新装备新手段使用训练,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开展环境执法监管,有效提升执法信息化和执法效能,织密防治大气污染“天罗地网”。

  “试点改革以来,肥东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丰硕,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水平全面提升,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有效整改。”张振华表示,下一步,肥东县生态环境分局将给乡镇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站配齐移动执法终端,并全面接入县环境监测网络,实现环境信息共用共享、环境业务无缝衔接、环境监管全面覆盖,“大胆创新,先行先试,打造生态环境监管‘肥东模式’。”(记者 彭旖旎 通讯员 吴延菊)

  (责任编辑:刘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