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科技扶贫激活一池春水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系列报道之三

岳西县来榜镇关河村桑枝木耳种植基地 通讯员 林卢珍 摄岳西县来榜镇关河村桑枝木耳种植基地 通讯员 林卢珍 摄

  科技扶贫为实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明确了方向,提供了路径。其中,强化科技政策引领、项目带动,注重将科技人才培养、帮扶项目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专利技术转化、专家咨询服务等要素贯穿科技扶贫工作全过程,既是现实需要,也是重要手段。

  近年来,我市依托科技特派员队伍构建新型农村人才支撑体系,重点落实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构建联结机制,促进产业发展,从而推动科技精准扶贫,帮助贫困户精准脱贫。今年到目前为止,全市已举办使用技术服务培训310场,培训对象7605人次。

  科技“赋能”脱贫攻坚

  2017年,我市出台《安庆市科技特派员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科技特派员工作,增强县(市)区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的实效,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在全市脱贫攻坚行动中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至今,我市累计选派来自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农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农业大学等省内外高校院所348名专家到我市五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公益性技术服务。选拔45名本土科技能人到安徽农业大学接受培训,提高能力。2018年以来,我市共选派159名市级科技特派员和275名县级科技特派员服务375个贫困村,实现了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全覆盖。

  以望江县为例,2018年至2020年,县级科技扶贫示范项目资金共拨付138万元,在贫困村中根据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了14个科技扶贫项目,涵盖了食用菌培育、综合种养、大棚蔬菜等。

  自科技扶贫项目实施以来,望江县大部分项目实施单位通过合理运用项目资金,按照任务要求进行技术研发,扩大生产规模,带动贫困户就业;不少项目单位积极对接科技特派员,开展产学研合作,解决技术难题,使得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提升,共计带动500多户贫困户脱贫。

  在岳西县来榜镇,当地政府多措并举推进科技扶贫工作。“首先是对农户开展技能培训,涵盖农林业多个领域;其次,共选派3名科技特派员到各个村进行技术指导;第三,以企业为主导推动科技创新,又通过企业带动农户特别是贫困户增收。”来榜镇副镇长吴姣平介绍。

  科技助推贫困户得真实惠

  岳西县来榜镇关河村村部旁,一排排塑料大棚里一个个菌包悬挂其中。菌包上有小孔的地方长出大小不一的新鲜木耳。思远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吴松青介绍,菌包内的主要物质便是桑枝。

  “以往村民们种桑树,桑树修剪的桑枝只能丢弃或者当作柴禾,不仅污染环境还没有物尽其用;而传统的木耳种植方式需要砍伐大量树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桑枝木耳种植技术则是通过对废弃的桑枝进行破碎,再添加相应的营养成分制作成菌包来种植木耳。”吴松青说,原本只能当柴烧的桑枝现在也能卖钱。

  杨前扻是关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于2015年脱贫。42岁的杨前扻没想到,种了几十年的桑树,养了几十年的蚕,原本废弃的桑枝、多余的桑叶因科技的力量,“变废为宝”转化成真金白银。今年,杨前扻通过卖蚕茧、桑枝以及桑叶就有2万余元收入,另外加上在村内生态农业企业务工,他一个人的收入便达到了4万余元。

  “一亩地的桑树剪的桑枝大概能卖500—600元。”关河村党支部书记王松介绍。

  不仅是桑枝,就连桑叶也有了喂蚕以外的新用途。今年年中,关河村的桑叶茶茶厂正式投入生产。“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有桑树,但并不是家家户户都养蚕。往年没有养蚕的农户家桑叶都没有用,但今年不同了,不养蚕,桑叶可以卖给茶厂做成桑叶茶、桑叶菜、桑面条等等。从今年的情况来看,一亩地的桑树产的桑叶能够卖1000—2000元,如果家里养蚕了,能够卖的桑叶会相对少一点。”王松说。

  实际上,桑枝木耳生产仅是岳西县蚕桑产业链条中的一环。岳西县是我省产茧第一大县,蚕桑生产规模居中部地区第一位,县内蚕桑基地规模7.8万亩,年产茧3000多吨,养蚕户1.7万户,其中贫困户6890户,基地规模和产茧量居全省首位。

  该县连续多年以科技提质促蚕桑全产业链发展:通过茧丝绸科技提升,助力蚕农增收;通过桑枝全面综合利用,带动全新业态;以废弃桑枝等为原材料的文创产品也应运而生,热销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创汇1500万美元、纳税700余万元。

  在帮助贫困户增收方面,该县龙头企业与养蚕户,特别是与贫困村、贫困户签订收购合同,发展订单式农业;与县内41个村签订了“带动扶贫协议”,带动1.67万户蚕农从事蚕桑产业,其中贫困户3236户,贫困人口1.29万人。据统计,订单养蚕户每年户均增收4900元,其中贫困户人均增收1300元。

  又如,茧丝绸行业受国际市场供求关系影响,波动性很大,企业正常时期按质论价收购蚕农自产鲜茧,但遇到行情低迷时,企业则以保护价收购,把因为市场波动引起的风险转由企业承担,把效益最大限度让给蚕农,尽量减少市场波动对茧价、对蚕农造成冲击。

  “科技特派员”

  让新技术落地开花

  2013年,望江县的计先立便在当地流转了800亩田地种植水稻。今年,他的稻鸭共生家庭农场流转田地1200亩,种植优质水稻、油菜等农作物。“今年我们的大米又供不应求,基本上已经预订完了。”因计先立种植的水稻化肥农药使用少,产出的大米无论是色泽还是口感都优于普通大米,受到很多老客户的青睐。

  但在发展初期,计先立同样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惑,而有了科技特派员,发展中的问题迎刃而解,家庭农场越做越大。“在没有使用饼肥以前,从水稻种下去到收割,中间要施4次肥,基本上都是尿素和复合肥。考虑到我们的定位是优质大米,尿素和复合肥的使用,直接影响着大米的色泽和口感;另一方面,由于尿素和复合肥的养分只能分别保持30天和60天左右,施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计先立说,正在一筹莫展之际,省农科院吴文革研究员团队从技术上给了他很多好的建议。“他们建议我使用饼肥。这个饼肥是油菜籽榨完油以后的渣滓做成的,通过科学的配比,将饼肥和复合肥施到田间,大大降低了对复合肥和尿素的需求。并且,这个饼肥的养分能够保持6个月左右,远远超出了尿素和复合肥。”此外,由于饼肥使用的是油菜籽榨完油以后的渣滓,也大大降低了成本,“我们田里产的油菜籽,榨完油以后回收利用全部成了田里的肥料。”计先立说,不仅如此,这种饼肥还对防治水稻病害有很好的作用。“就是使用饼肥种出来的水稻不容易生病。”

  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计先立也悟出一些门道:“我们通过稻鸭共生的方式,减少农药复合肥用量,前期以高效低毒草药除草,后期鸭大量循环进田,除草、除虫。鸭粪回田加大了氮肥利用率,田间除虫,以鸭为主,吸虫灯为辅,提高了稻子品质,提高了精米出米率,增加了米质的口感。自从实行稻鸭共生有机肥,以前每亩水稻1100斤,现在每亩提高了100斤,减少了成本,也增加了农场的经济收入。”

  与计先立一样,望江县鸦滩镇的袁源和他的百果园生态养殖基地也走高端路线。走高端路线就意味着基地饲养的五黑乌鸡不能够吃抗生素。“我们花了38万元,与安徽农业大学动物学院合作,请他们帮助进行科研,怎么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情况下,增强鸡的抵抗力,减少病死率。”袁源说,“他们研制出了一种中草药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在这个生态养殖基地,还设置了一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成员共8人,袁源就是其中之一。“目前这个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主要是帮助我们进行品种提纯。如果不进行品种提纯,鸡的产蛋量下降,生长速度也会变慢。”

  在基地里的快检中心,有测营养、有害物质的仪器设备,每产出一批鸡蛋,就会将它们拿到设备上进行检测。“因为我们的鸡采取的都是放养的模式,平时吃下去的东西不可控,如果吃下去了有毒有害物质,会影响鸡蛋的品质。通过这些检测仪器,能够明明白白地知道鸡蛋的有害物质情况、营养元素等,并记录下来,给每一个鸡蛋一个身份证。”

  袁源介绍,目前基地采取的是“合作社+农户”模式。“我们将鸡仔孵化出来,由周围的农户领回去按照我们的要求饲养,再统一收购回来进行销售。”截至目前,与基地合作的农户共有480余户,其中贫困户有388户。“通过饲养五黑乌鸡,贫困户每年的纯收入在2万元到6万元不等。”

  汪光宏是安庆市大别山科技学校的一名教师,由于对大农业尤其是菌类养殖颇有研究,目前也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为岳西县来榜镇的企业和农户提供技术指导。

  “来榜镇关河村思远生态农业公司在年前找到我,希望我能为他们提供技术指导,提高桑枝木耳的产量和品质。岳西县政府了解情况后积极协调,将我选派到思远公司。”汪光宏来到思远公司以后,提出精细化管理的建议,通过调整挂袋密度、通风次数与时间、喷水量、菌包内碳元素与氮元素的比例等,将该公司的桑枝木耳产量从一个菌包八钱到九钱,提高到一两至一两二。

  近年来,为支持科技特派员更好地开展技术服务工作,我市还积极开展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建设,目前,全市共建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27个。科技特派员由“单打独斗”变为“抱团发展”,服务能力和效果明显提升。依托工作站,科技特派员在贫困村、建立扶贫联结机制的企业、合作社开展科技扶贫服务培训,通过课堂讲座、实地教学、现场观摩、个别指导等多种形式,广泛开展新技术推广工作,成效显著。(全媒体记者 付玉 通讯员 方群 嵇奕华)

  来源:安庆新闻网

  (责任编辑:刘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