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徽多元化解纠纷组织网络更加健全

  中安在线 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11月12日,安徽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了省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和有关意见实施情况的报告。记者从报告中获悉,目前,我省多元化解纠纷组织网络更加健全、多元化解纠纷工作合力不断凝聚。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1123个,其中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实现了市县两级全覆盖。

  多元化解纠纷组织网络更加健全

  《条例》第二章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培育化解纠纷组织,加强预防和化解纠纷能力建设作出了规定。为此,各级人民政府做了大量工作,着力构建起健全有效的多元化解纠纷组织网络。

  我省着力巩固规范人民调解组织,全省乡镇街道、村(居)民委员会全部设立了人民调解委员会,构建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目前,全省共设立各类人民调解委员会2.1万个。依托基层调委会,设立全国人大代表刘丽调解室等个人调解工作室1043个。

  同时,大力推进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建设。各地设立了类型多样的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着力做好矛盾纠纷多发领域的纠纷调解工作。目前,全省已建立各类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1123个,其中医疗纠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人民调解组织实现了市县两级全覆盖。

  我省切实加强仲裁和行政复议组织建设。全省已建立各类仲裁机构235个,其中民商事仲裁机构16个,劳动人事争议仲裁机构114个,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105个;全省各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设立行政复议机构1273个,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的仲裁和行政复议需求。

  多元化解纠纷工作合力不断凝聚

  我省“诉调对接”全面施行。省直有关单位联合出台相关指导意见,着力加强和规范诉讼与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非诉讼纠纷解决方式的对接工作。目前,省高级法院已与14个省直单位、55家综治成员单位签署了“诉调对接”工作意见,基本实现省级层面“诉调对接”全覆盖。

  “警民联调”普遍推行。各地在公安派出所普遍设立联调室,由公安民警与人民调解员共同调处治安纠纷,实现了公安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的有机衔接。全省已建成“警民联调”组织1231个,发挥了公安派出所和人民调解组织的各自优势,成功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访调对接”有力推进。作为试点省份之一,省委政法委、省司法厅、省信访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强信访与人民调解对接工作的意见》,并召开全省“访调对接”工作动员部署会,全面部署推进“访调对接”工作,3个月试点期间成功调解信访纠纷3082件。

  多元途径作用发挥日益凸显

  我省发挥人民调解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员“人头熟、情况熟”的优势,全覆盖参与疫情网格化排查和防控,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攻坚力度,对因实施人员隔离、交通管控等防控措施引发的婚姻家庭、邻里、物业管理等纠纷以及因复工复产引发的劳动争议、农民工讨薪等纠纷,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介入调解,做到早发现、早调处、早化解。今年1—9月,全省人民调解组织共调解各类矛盾纠纷36.6万件。

  同时,发挥仲裁专业优势。各地针对小微企业生产经营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实际,对涉及小微企业的纠纷实行专人跟进、专班处理,开辟小微企业仲裁服务“绿色通道”,实行速调、速审、速结。今年以来,全省商事仲裁机构受理仲裁案件3139件,涉案金额68.15亿元。其中,涉疫情纠纷案件319件,涉案金额14.59亿元。

  我省还发挥群团和其他社会组织优势。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残联、老龄工作机构和消保委等结合各自职能,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有效预防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解决了群众的燃眉之急。(记者 汪乔)

  (责任编辑 陈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