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引才聚才:为芜湖高质量发展添动力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一座城市的硬实力、软实力,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实力。

  近年来,特别是“5111”计划自2013年启动以来,我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把培养人才与促进发展结合起来,建设了一支又一支分布领域广、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显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涵养创新型人才“蓄水池”,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汇聚起产业创新的“洪荒之力”。

  创新成果层出不穷

  2013年4月,我市出台《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人才特区的实施意见》,“5111”产业创新团队建设工程由此破题。2018年以来,100个产业创新团队、100个产业创新团队带头人和1000个带头人助理全部“集结完毕”。

  记者注意到,这支“产业舰队”阵容豪华:有以通航飞机、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如“航空发动机研发创新团队”“成型管高精度智能检测创新团队”“汽车轻量化全铝合金骨架车身平台研发团队”;也有加快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军民两用大型飞机国产化用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双层绝缘无缝特种绕包线研发产业创新团队”“海洋工程类特种电缆产业技术创新团队”,分别展现了芜湖特种电缆产业的“上天入海”之能。此外,“纳米环保材料及配套应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团队”“特种水稻选育引进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团队”“芜湖市危重新生儿转运创新团队”“宇航员出舱服近眼显示系统研发创新团队”等则显示了我市科技创新在环保、农业、医疗、航空领域迸发的活力。

  日前,市人才办牵头对市“5111”产业创新团队进行了年度考核。大部分团队项目稳步推进,有的创新成果已进入产业化阶段,实现了“建设一个团队,凝聚一批人才,振兴一个产业”的目标。

  比如设立三年的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轻型通用飞机国产化适航取证创新团队”和中联农业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新型智能化谷物烘干机械及关键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前者完成313项航空零部件国产件首件试制,培养和凝聚创新人才28人,科技创新成果21个,创新成果产业化投入8500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2.5亿元;后者研发出一体化烘干机械产品,培养和凝聚创新人才65人,科技创新成果42个,创新成果产业化投入3299.5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5.1亿元。

  设立两年的安徽美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端羧基聚酯树脂产业创新团队”和三只松鼠股份有限公司“食品脱脂抗氧化技术研发创新团队”,前者培养和凝聚创新人才4人,科技创新成果8个,创新成果产业化投入2450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6亿元;后者培养和凝聚创新人才60人,科技创新成果13个,创新成果产业化投入1700万元,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9亿元。

  人才政策连续不断

  产业创新“芜湖舰队”乘风破浪的背后,是人才政策的推波助澜。

  打造高质量人才队伍,应尊重人才成长规律。“5111”计划出炉之后,2015年我市以一号文件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人才特区建设水平的意见》,拿出3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在企业引才和平台载体建设、个人职业发展、生活和安家费补贴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2017年,市委再次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推进人才优先发展的实施意见》,着力破除人才引进培育的体制机制藩篱。

  面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2019年,我市又出台了“战新人才专项政策”,聚焦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等1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和政策链的深度融合,是历年来含金量最高、支持力度最大、针对性最强的人才政策:

  “筑巢引凤”,给予来芜战新企业工作的专科及以上学历人才2万元至12万元学业安家费补助,高端人才最高250万元购房和安家费补助,让人才能安居;“借脑借智”,建设战新产业重点研发创新平台,鼓励柔性引才,给予薪资50%补贴,让人才发展有平台;“助企育才”,支持战新企业选送人才赴国内外知名院校、研发机构进修培养,给予最高200万元培训费补助,让人才上升有空间。

  ……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全球科技竞争与挑战愈加激烈严峻的今天,我们愈要办好自己的事情,提升科技实力,矢志不渝地把高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好。”市人才办相关人士表示,我市将更加充分尊重人才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作用,加速形成天下英才聚江城的创新局面,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息的澎湃动能。(芜湖日报记者 王世宁)

  来源:芜湖新闻网

  (责任编辑:刘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