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十年来安徽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

  在全省工业源普查对象数量增长96.8%的前提下,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78%、87%、66%和37%,体现了我省十年来环境污染防治所取的成效。8月25日,安徽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发布,安徽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刘天卓表示,对比10年前的第一次普查,我省主要污染源排放量大幅下降,污染治理能力明显提升,产业结果调整明显。

  安徽省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标准时点是2017年12月31日,全省1.5万余名普查人员投入工作。“这次普查摸清了我省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刘天卓介绍,此次全省普查对象数量119298个(不含移动源),包括工业源、生活源、畜禽规模养殖场、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其中,合肥、安庆、阜阳、宣城、六安5个市各类污染源的数量占全省总数的51.35%。此外,截止到2017年底,全省机动车保有量908.81万辆。

  据介绍,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标准时点是2007年12月31日。“这10年来,我省主要污染排放量大幅下降。”刘天卓介绍,与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同口径(工业源)相比,2017年,在全省工业源普查对象数量增长96.8%的前提下,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比2007年分别下降了78%、87%、66%和37%,体现了我省十年来环境污染防治所取得的成效。

  数据显示我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污染治理能力大幅提升,和十年前相比,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增加了9.4倍,处理能力增加了2.6倍,实际污水处理量增加了3.5倍。生活垃圾处置厂的数量十年间增加了2.4倍,尤其是垃圾焚烧厂的焚烧设施处理能力增加了23倍。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厂的数量增加了5.2倍,设计处置能力增加了60万吨/年,是“一污普”的40倍。据统计,我省工业企业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用水强度比2007年下降91.4%,综合能耗下降48.8%,“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

  “通过普查也反映出一些问题。”刘天卓表示,此次普查显示,化学需氧量、氮氧化物、颗粒物和挥发性有机物这四项污染物的排放量仍然较大,农业源、生活源对水污染物的排放贡献比较大,机动车对氮氧化物的排放贡献占比高,颗粒物以工业源排放为主。此外,我省农村环保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全省农村地区生活污水的收集和处理能力均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

  据了解,此次普查,我省为近12万个普查对象的重点污染源全部建立了档案和污染源信息数据库,为“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地方标准制定及重大课题研究等提供了基础资料。

  安徽商报融媒体记者 汪漪

  (责任编辑:李兴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