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安徽蚌埠:全面深化改革 汇聚磅礴动力

  发展路上,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过去一年,安徽省蚌埠市紧紧抓住全面深化改革“关键一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细化改革任务、狠抓改革重点、注重改革落实,全面深化改革展现新作为、实现新突破,为建设“两个中心”、加快新时代美好蚌埠现代化建设注入新动力。

  回眸2019年,“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获国务院激励支持,“四最”一张网平台入选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功获批。“大科室”改革、“社岗通”改革、“街长制”改革、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改革在省内外引起广泛反响。固镇县“互联网+农业产业扶贫”模式,入选“全球110个最佳减贫案例”。

  谋篇布局 改革脉络更清晰

  风起于青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全面深化改革是实打实、硬碰硬的攻坚战,只有从战略上把好方向,战术上明确打法,才能行稳致远,进而有为。

  对标看齐,方能把脉破局——

  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是系统工程和“一把手”工程。蚌埠市委坚持以上率下,提高站位,不断强化“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以坚强的组织领导为改革提供有力保障。市委书记汪莹纯担任市委深改委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既挂帅、又出征,从制定工作规则到设立专项小组、从审议改革方案到听取改革进展汇报、从部署改革任务到指引改革方法,始终亲力亲为抓改革。市委副书记、市长王诚就营商环境、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专题调研,协调解决落实中的困难,推动重大改革落地见效。2019年,市委深改委先后研究改革议题26项,出台改革方案18项,坚决做到中央、省委有部署,蚌埠有行动。

  统筹设计,方能精准施工——

  蚌埠市委坚持统筹兼顾,系统规划,将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紧密结合,确保改革既有总体“效果图”又有细化“施工图”,既能完成“规定动作”又能兼顾“自选动作”。依据中央和省委改革工作部署,结合市情,蚌埠市委深改委研究制定了2019年改革工作要点和任务台账,共谋划部署8大领域107项具体改革任务。其中,承接中央、省委部署改革任务68项,自主谋划改革事项39项。目前,已出台文件或启动实施98项,形成初步成果9项,解决了一批重点难点问题,办成了一批民生实事好事。

  敢为人先,方能鼎故革新——

  在遵循改革顶层设计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一户一块田”改革、“社岗通”全科服务模式等在省内外产生广泛影响,试点变成示范,“盆景”变成“风景”,难点变成亮点。同时,为考准、考实改革,蚌埠市委深改委鼓励各县区结合实际,自行选定特色化改革任务,推出9项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微改革”举措,年终赛“成绩”比成效,不断推进改革各项工作出特色、出亮点、出实效。

  精准聚焦 服务发展更给力

  2020年2月29日,作为重大项目全省集中开工的主会场,蚌埠总投资316亿元的18个项目集中开工。其中总投资50亿元的长安保险总部搬迁项目,开创了地方政府与地方AMC公司联合救助金融机构化“危”为“机”的先例,为通过市场化手段化解金融风险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疫情期间,蚌埠高新区安排专人建立线上沟通平台,指导企业准备材料,并提前进行了线上审核。”长安保险负责人说,项目及时落地开工的背后,是蚌埠良好的营商环境。

  过去的一年,蚌埠市委将全面深化改革同“对标中心找差距、立足自身勇担当”新时代新担当大讨论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前后衔接、有机结合,统筹改革进度,加大改革力度,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以重点突破撬动全局,实现“一子落而满盘活”。

  党政机构改革全面完成。蚌埠全面完成市、县(区)机构改革,推动机关大科室制、“双向选择”和定岗定责定目标工作。全市25家单位196个科室整合为129个科室,整合率达34.3%,有力解决了部门内设机构分工过细、科室任务不均衡、人员力量分散、工作效率不高等问题;62家市直单位开展“双向选择”,推动“人、事、岗、责”合理匹配;对相关的88家单位包括领导干部、非领导职务干部在内的各级各部门所有在岗人员实行定岗定责定目标,做到全覆盖、可对照、可考核、可追溯。

  营商环境改革业内领先。在全国率先实现税务系统与市级政务平台数据直连互通,省内率先推进企业开办一日办结和全程网上办“零见面”试点工作,作为深化改革真抓实干典型分别受到国务院、省政府通报表扬,“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落实事中事后监管”获国务院激励支持,“四最”一张网平台入选中国政府信息化管理创新奖。

  文化体制改革精彩纷呈。成功申报集聚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承办全省文化科技融合现场交流会和太湖世界文化论坛世界文化技艺(龙子湖)交流中心成立仪式暨中外文化交流高级别会议,积极推进双墩、禹会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文创产品研发”和“古代玉器研究”落户蚌埠,蚌埠知名度和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亮点频现。推动形成禁塑长效机制,成功举办中国(蚌埠)12·21防止白色污染·推广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制品日活动暨中国蚌埠生物基可降解新材料制品交易网上线活动,持续加大水污染联防联控工作力度,与宿州市共同修订完善了跨界河流水污染联防联控合作协议,五河县与泗县、固镇县与灵璧县签订了跨界河流联防联控协议。

  ……

  发展出题目,改革做文章。只有将改革进行到底,才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大的动力。一系列关键领域改革举措的稳步实施,持续推动蚌埠全面深化改革走深走实,为经济社会高质发展赢得了主动和优势。

  提升温度——民生保障更贴心

  新冠肺炎疫情,对于每一个城市来说,都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次大考。

  在这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蚌埠市蚌山区充分发挥社区协商“六事”工作法的作用,积极动员居民、发挥居民的内生力参与共同抗击疫情,基层党员干部群众一道构筑起了辖区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群众的事由群众商量着办”,社区协商“六事”工作法,让社区自治功能进一步回归,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和服务功能实现双提升。

  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这场“民生接力跑”中,蚌埠市通过多点开花的改革不断延伸民生关怀的触角,使得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大力推行“全科社工”服务模式,通过对现有社区工作人员实施全域全岗全科各项技能集中培训,社区工作者由“1岗1技”实现“全岗全技”,达到“一人多岗、全科全能”,有效激活了社区人力资源下沉网格开展服务,探索出一条提高基层社会服务供给能力,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机制的新路子。

  探索推行“街长制”改革,街道设立总街长,每条街巷设街长和巡查员,对市容秩序、市政设施、环境卫生、园林绿化等进行巡查,发现问题通知责任单位整改,实现“社区吹哨,单位报到”。目前,蚌山区共设立街长62名,解决各类问题1万余个。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三变”改革村居895个,形成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蚌埠模式,组织开展农业生产全程托管服务试点10个、土地股份合作社试点10个,较好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问题。

  修订《蚌埠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办理办法》,探索建立新的代表议案建议办理情况评价和公开机制。在全省率先实施民生实事项目人大代表票决制改革,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在省内率先出台《蚌埠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暂行)》。建立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为全省提供可复制推广的成功经验。推行义务教育网上阳光招生,全省率先完成智慧教育建设规划。

  以国家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建设为契机,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在公立医院运行机制、管理体制、服务体系等方面加强探索和实践,着力打造“蚌埠医改”模式。

  ……

  从基本的衣食住行到教育、医疗、服务,从物质需求到精神滋养,每一个领域都充盈着民生温度,每一个民生红利都是群众生活的幸福注脚。

  改革,不落实就落空。

  蚌埠市以制度筑牢改革基石、激发改革活力、巩固改革成果,同时,围绕改革工作的全过程管理、全链条推进、全方位协同,从“最先一公里”抓谋划,到“最后一公里”抓落实,常态化调度推进机制、“链条式”督察落实机制、特色化考核激励机制、“五重并行”宣传推介机制等一系列基础制度更加完善,从体制机制上确保了改革不折不扣落到实处。

  全面深化改革,正细致入微地改变着蚌埠现在,也塑造着蚌埠的美好未来。(杨赛君 牛传付)

  (责任编辑 王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