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勤洗手、戴口罩,做好皮肤清洁、消毒是避免新冠病毒交叉感染和切断播散途径的主要方法。但是身边的实例告诉我们,长期戴口罩导致的面部皮肤干涩、冒痘、蜕皮;反复的用洗手液或者皂液、免洗洗手液洗手,手面皴裂、指尖干裂等皮肤问题也给大家带来了困扰。

  因此,在疫情特殊时期,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性病科激光美容中心主任、安徽省医学会医学科学普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盛秀告诉大家,新冠病毒感染期间在做好自我防护的同时,做好皮肤防护也很重要。

  常用皮肤清洁剂和消毒剂你知道有哪些吗?

  常用的皮肤清洁剂主要包括皂类清洁剂(如肥皂、香皂等)和合成型清洁剂(如洗衣粉)共两类;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皮肤消毒剂主要包括氧化剂、醇类和表面活性剂,其中碘伏、安尔碘、碘酊属于氧化剂类,醇类主要是指浓度在75%左右的乙醇,表面活性剂类常用的有新洁尔灭和洗必泰。这些都能很好的杀灭新冠病毒作用。

  如何做好皮肤防护?看这里!

  为了更好阻止新冠病毒蔓延,平时日常中我们要注重皮肤和毛发清洁防护。

  1)手部

  手部是防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重要环节。手部污染肉眼可见时,可选择洗手液或肥皂联合流动水洗手(七步洗手法),然后用干净的毛巾及纸张擦干或烘干机烘干;手部污染肉眼看不见且不方便洗手时,可选择免洗手消毒剂(含酒精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使用免洗手消毒剂时,注意使用期限及有效期。

  2)面部

  面部直接暴露于空气中,清洗防护不能忽略。早晚或外出回家时根据肤质选择适合的洗面奶/洁面乳流水清洗干净,注意眼睛防护。颜面皮肤薄嫩一般不推荐肥皂洁面。

  3)头发和躯体

  头发和躯体直接暴露于空气中的风险较低。新冠病毒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洗澡次数可适当增加至每日1次,未使用防护头套时头发直接暴露于空气中,建议每日清洁1次。

  皮肤清洁剂和消毒剂可能导致的损害及防范措施

  新冠病毒感染流行期,医务人员等特殊人群由于工作需要,还有部分人由于过度恐慌,频繁洗护,清洁剂和消毒剂反复或长时间接触可导致皮肤伤害。常见的导致皮肤损伤主要包括局部刺激反应和过敏反应。

  1)局部刺激反应

  人体皮肤表面有一层看不见摸不着的保护膜,称作“皮脂腺膜”,是保护皮肤的一道重要物理屏障,起到防止皮肤水分蒸发和阻止外界细菌和微生物入侵作用。新冠病毒感染期由于频繁清洁、消毒皮肤,皮肤表面的皮脂腺膜被破坏、皮脂减少,且现在恰逢冬季,从而导致皮肤干燥、脱屑、皲裂、瘙痒、刺痛不适等现象,严重时容易让细菌、真菌乘虚而入,引起皮肤感染。因此我们在清洗消毒后还应该积极的做好皮肤防护,避免由于过度清洗、消毒导致的皮肤人为损害,日常生活中可以选择含有甘油、尿素、尿囊素和透明质酸等保湿剂。如我们安医大一附院自制的维生素E乳膏、尿素乳膏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皮肤屏障作用,如特殊时期购买不方便也可以选择橄榄油等植物油等作为皮肤保湿防护剂。

  此外,在使用酒精、乙醚等消毒剂时,应在皮肤表面局部涂擦,让其在皮肤表面作用1-5分钟或等待消毒剂彻底自然干燥即能达到消毒目前,切不可在穿着的衣物外表喷洒易燃消毒剂,以免导致不必要的损害。

  2)过敏反应

  主要见于对所含消毒成分过敏的特殊体质人群,在接触部位出现过敏性皮炎。在涂擦消毒剂的皮肤表面出现与消毒剂接触部位面积相当的皮肤损害,表现为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丘疹、水疱,甚至糜烂破溃,可在破溃后继发感染。如若是在空气中喷洒使用,多在面、颈等暴露部位出现皮疹,极少数通过吸入可以引起全身系统过敏反应。出现消毒剂过敏症状后首先应及时停用可疑消毒剂,更换为其它非过敏产品;皮疹较轻者停用3-5天后可自行改善;如皮疹严重、瘙痒明显,可口服如西替利秦嗪、氯雷他啶等抗过敏药,外用震荡剂(如安医大一附院自制雷炉洗剂)、糖皮质激素乳膏(如卤米松乳膏)等,病情严重者必要时就诊皮肤科门诊。

  在冠状病毒感染疫情防控的紧要关头,更好的防护皮肤,从自我做起,众志成城,就能避免交叉感染和切断播散途径,最终打败“新冠君”。(杨晓娟 记者 王佳)

  来源:中安在线

  (责任编辑 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