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提升公共服务、生态环保、社会治理等领域的“小康指数”,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质量和成色。

  如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增进群众绿色幸福感?代表委员们积极建言献策。

  协作联动 精准治污 打赢蓝天保卫战

  打赢蓝天保卫战,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和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实施重点行业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完善应对重污染天气差异化管控措施等。

  “在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上,我省已对钢铁、有色、化工等15个行业实行差异化管控,建议拓展到更多重点行业。 ”省人大代表姚和平表示,对重点行业采取更加精准、科学的差异化应急减排措施,既有利于增强企业预期,减少对正常生产经营的影响,又能推动企业绿色发展,促进全行业提标改造、转型升级。

  大气污染治理,靠一个地方“单打”不行,要“合奏”“协奏”。省政协委员杨建军建议,强化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加快构建一市三省生态环境部门牵头、市县区联动的常态化沟通会商机制;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等为重点,构建多层多元联动工作推进机制,逐步推进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政策法规及标准规范的融合统一。

  经过多年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正在向更多领域深度拓展。省人大代表卢萍建议,进一步提标扩面,加快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加大精准治污力度,多措并举治理工地扬尘、散煤燃烧、烟花爆竹燃放等问题,营造清新环保的宜居环境。

  整治“黑臭” 长效监管 打好碧水保卫战

  如何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广城镇污水治理“三峡模式”,推进市政排水管网修复及雨污分流改造;基本消除设区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加快农村黑臭水体治理;深入开展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治,深化入河入湖排污口排查整治等。

  近年来,我省全面推行河长制,以河长制促“河长治”。省政协委员龚艳玲建议,基层河长要在“认河、巡河”的基础上加强“管河、护河”,在常态长效上持续用力;以问题为导向强化考核监督,加强履职情况考核。

  省人大代表卢萍建议,要把河长制推深做实,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加快长江等重点流域生态修复,结合老旧小区改造,推进市政排水管网修复及雨污分流工程,实施综合治理,让水更清、人居环境更美丽。

  黑臭水体是农村人居环境中的突出短板。民盟安徽省委建议,要对农村黑臭水体建立污染源档案,实施靶向治疗;完善垃圾清运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环保宣传教育等,实现农业农村水资源的良性循环。

  治理修复 严防风险 推进净土保卫战

  如何持续打好净土保卫战?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强化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完善危险废物管理制度;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生活污水、垃圾日处理能力分别新增40万吨和3000吨等。

  土壤安全,事关经济社会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省政协委员杨增权建议,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行动,防止土壤质量继续下降;依法彻底斩断点源污染,加强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对已查明的重金属污染地区,要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修复措施;建立支持有机肥生产、推广和应用的政策体系,大力推广有机肥替代化肥,让花更艳、果更甜、米更香。

  开展垃圾分类,是从源头上保护土壤的重要举措。省政协委员陈定新建议,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市民垃圾分类意识;健全法规制度,加大监管力度,明确公共机构、企业、个人等责任,奖罚分明适当;城管等部门在道路、街道等设立监督站,加强监督、引导并答疑解惑;鼓励民间组织或企业积极投入,回收利用垃圾、变废为宝。

  随着“互联网+”外卖平台的快速发展,塑料饭盒、垃圾袋等数量巨大,填埋又会导致土壤污染。省人大代表柯丹丹建议,一方面加快推进相关立法进程,一方面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的替代产品,增加绿色产品供给,疏堵结合破解“白色污染”,保护家园环境。(记者 夏胜为 张理想)

  来源:安徽日报

  (责任编辑 王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