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12月1日上午9点28分,在广州大道北与禺东西路交界处地面出现塌陷。途经该区域的1辆清污车和1部电动单车掉落其中,当时有3人被困。事发路段为广州地铁11号线沙河站施工区域。

  在城市道路上,地面突然塌陷,简直就是天降“灭顶之灾”。从既往经验看,道路阻断之后的修复也是棘手难题。2008年,浙江省杭州市风情大道地铁一号线施工现场发生塌陷事故,即导致21人死亡。

  从科学上分析,道路塌陷事故有自然因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和天气状况下,当地面下的松散沉积物孔隙处于饱和状态,砂砾石间的摩擦力有所减小,道路就容易塌陷。之前有统计,雨季发生道路塌陷事故的,占到了有关事故总数的41%。

  但是,这并不代表对其无法预测、无从防范,更何况,道路塌陷事故之中,人为作用、人为诱发自然作用。如地下管线老化破裂、地下水过度开采、工程施工失当等,也是重要因素。据相关学者对全国2005年-2015年中的120次道路塌陷案例分析,人为因素占65起,两者共同作用13起。

  防范城市道路塌陷事故,当务之急是查清底数。之前,由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十部委联合编制的《2011-2020年全国地面沉降防治规划》指出,目前全国遭受地陷沉降灾害的城市超过50个,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等20个省份。除了这些特定城市,还有没有其他容易发生道路塌陷事故的重点地域,还需要通过科学勘察、综合研判,绘就一张更精准的警示图。

  创新技术是防范道路塌陷的后盾。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和参考。地质条件与我国类似的日本,多年前也常深受道路塌陷之痛,但近年来每年仅有一至两起,甚至数年未出现。究其原因,很重要的方面就在于采取了先进的雷达探测技术,由专业公司对地下空洞情况定期“体检”,以及建设“共同沟”,将自来水管、污水管、电力管线、煤气管线、通讯电缆等合于一处。

  在我国,也可以采用雷达探测法、高密度电阻率法、瞬态面波法、微动勘探法、地震映像法等先进技术,在城市主干道、给排水密集区、地铁施工区等勘探预警,并推广“共同沟”,建设综合地下管廊。

  从长远看,还须健全制度机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不能祛病除根,有必要在建章立制上下功夫。为防范城市地面沉降进行专门立法,完善道路坍塌事故应急预案,构建定期地下勘察巡查、管理责任追究等机制。

  防范道路塌陷是守护一个城市的良心。在建设美丽都市的同时,加大对看不见的“地下世界”投入,保护好公众生命和财产安全,可谓善莫大焉。作者:欧阳晨雨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责任编辑 张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