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21天可以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习惯不仅能影响我们的一生,还将给他人带来生的希望,改变无数家庭的命运轨迹。“献血”就是这样一种善举,就读于安徽中医药大学的沈浩宇将献血变为一种习惯,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带动身边人一起为公益事业助力。

  “献血”是一颗小小的种子 滋养了他的身心成长

  对于自己的献血经历,沈浩宇笑着说“爸爸是自己献血路上的启蒙导师。”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热心公益的沈爸爸自发前往献血站献血,身体力行,为灾区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看到父亲献完血后欣慰的笑容,沈浩宇也跃跃欲试,但被献血站的护士笑着拒绝了,说他的年龄还不够,等长大了就可以献血了沈浩宇暗暗在心里种下了“长大后自己也要去献血”的决心,时常盼望着自己快点长大。

  “献血”是前进路上的指示牌 指引着他不断向上向善

  终于,在十八岁生日那天,沈浩宇进行了第一次抽血,作为送给自己的成人礼礼物。直到现在,沈浩宇还记得第一次献血时激动澎湃的心情,想到自己的奉献可以帮助到其他人,沈浩宇就浑身充满力量。

  进入大学后,得益于校园环境的熏陶和自身学习护理知识的优势,沈浩宇对于献血有了更加理性和全面的认识。他开始知道:人体血液中的红细胞寿命约为120天,正常人的血液是可以再生的。所以有人说献血以后,身体的血液就永远减少了,也就伤了“元气”这是不正确的。国家对献血中用于采集血液的有关材料都有严格的质量标准,其中接触人体或血液的针头、血袋等是不可以重复使用的,只能一次性使用,用后销毁。定期献血可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和抗病力。献血只是献出了人体血液的一小部分,献血后人体就会制造足够的新生血液,不会产生贫血。所以对于身边人拥有的献血疑虑,沈浩宇总会身体力行的传播献血的正确意义。

  在校园中,沈浩宇认识了许多同样热心公益献血事业的老师和同学。在一次献血中,沈浩宇不仅带领了自己的朋友一同前往献血站,还在献血站中偶遇了自己的任课老师,同时当时为他们的抽血的护士也是毕业于中医药大学的师姐,对于这种来之不易的缘分,沈浩宇说“这都是因为大家热血献血事业,想把爱传递给更多的人。”

  除了热心献血事业外,沈浩宇还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参加“社区义诊”和“三下乡”活动,为社区中行动不便或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提供家门口的诊断活动,让他们能及时发现病因,争取最佳的治疗时间。至今,沈浩宇已参加了数十次“社区义诊”和“三下乡”的公益活动。通过这种活动,利用专业知识为需要的人带去帮助,看着他们满意的笑容,听着他们真挚的感谢,沈浩宇感受到一股暖流在心间涌动。

  “献血”是未来生活的必选项 激励着他在公益的道路上加速奔跑

  对于献血公益未来的发展,沈浩宇也有着自己的感受。在采访中,他最常提到的一句话就是“希望更多人参与进来,希望更多人拥有对献血正确的认识。”

  现在,沈浩宇已经养成了每月都会献血一次的习惯,以此来鼓励自己不断强健身体素质。他曾获得安徽省2019年高校学生无偿献血先进个人奖,截至目前累计捐献血小板20次,共计37个治疗量,他的造血干细胞样本也已进入中华骨髓库,希望有一天可以挽救一名患者的生命。但对于大众对于献血的疑虑和犹豫,沈浩宇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宣传活动,让大众拥有正确的认识:献血不仅能帮助他人,还能让自己更健康。

  (责任编辑  王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