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从事医疗工作,1991年开始接触血液科,几十年来还与数千位患者保持着联系,“选择这一行,我感到无比的幸福与开心。”她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表情都深深地表达着对白血病儿童的关爱。

  她是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主任王宁玲,是无数被病魔折磨的家长孩子最大的支撑力量,是孩子们口中最敬爱的王奶奶。

  “选择这个专业我一点都不后悔”

  在安医大二附院8号楼11楼的儿科病区里,王宁玲身着白大褂,正在认真仔细的查看每位孩子的病例。她的办公室不大,却隔成了两个小隔间,前面的是她的办公区,而后面只够放下一张小小的单人床,那是她小憩的地方。常年无休,日日忙碌的工作状态,让她将医院当成了家,或许说,医院就是她的大家庭,这里来来去去有无数人,最多的是孩子,而她就是孩子们口中最敬爱的王奶奶。

  为何能够36年一直保持对患者的一颗初心?或许从王宁玲办公室墙面上满满的照片中可以找到答案。这些照片里都是王宁玲和孩子的照片,这些孩子都是王宁玲的病人,却都洋溢着笑容。在王宁玲的眼中,都是对她很重要的人。

  王宁玲说了这样一个例子,她说有时候中午吃饭已经一点多了,跟年轻医生坐在一起的时候,她们会抱怨其他楼层下班早,吃饭早,而王宁玲常常接着他们的话说:“但是我觉得挺值,虽然我们很辛苦,但是我们得到的幸福感比别人强,我们的病人可能是不治之症,但是我们努力把他们治好了,孩子们还会牵挂着你,那一刻会有很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提到为什么会选择儿科专业的时候,王宁玲说这其实是一个偶然的机遇,因为自己想要多学点东西,儿科又是别人口中最能学习到知识的科室,误打误撞进了儿科,又因为分专业的时候只剩下血液科,她开玩笑说:“那时候脑子傻傻的,也没现在年轻人那么聪明。”但是,她这一待就是36年。

  在从事儿童血液科工作的过程中,一些事情慢慢让王宁玲的世界观发生了改变。“我记得当时是我在小儿血液科时间不长的时候,两个12岁的小男孩,一个叫小飞,一个叫小普,两个孩子在临走的时候,都拉着我的手,跟我说我不想死,当时对我打击还是挺大的。”回想起两个孩子,王宁玲的眼中还泛有点点泪光,作为儿科医生,尤其是儿童血液科医生,面临的困难和压力往往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刚开始工作的时候,通讯设备没有现在这么发达,晚上值班的时候,家长会拿着孩子的日记给我看。我在这些孩子的日记里能看到他们对生的渴望。”也正是因为一次次的触动,让王宁玲的心中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她说她一定要爱每一个孩子,努力把自己的技术提高,治好他们。

  “我们是患者最大的支撑力”

  十万分之三到十万分之四的儿童白血病发病率多年来并没有多大变化,但是治愈率却是大大提高了。上个世纪,一旦孩子被确诊为白血病,基本上都会放弃治疗,高昂的医药费和对未知疾病的不了解,让很多人对治疗望而却步。但是,近年来国家大病救助政策的施行,让白血病不再成为不治之症。谈到现在儿童白血病的治疗率时,王宁玲表示: “今非昔比,儿童白血病的治疗率相对于以前来说有了很大幅度提高,作为一个儿童血液专科医生,我感受到国家这些年来政策的变化对老百姓来说是非常好的转变,真的是把老百姓放在心坎上。”

  对于儿童白血病的家庭,大多数人所担心的无外乎是这三点:资金的压力,钱花了能不能治好,以及来自心理和社会的负担。在王宁玲看来,这三点其实都已经不是问题。近年来大病救助政策的实施,治不起病的问题在宏观政策上有了改善,此外,除了大病救助,还有各种医保、补贴,企业基金,加之社会上做公益的人越来越多,大的有政府政策,小的有社会保障,经济上的问题不再成为主要问题;对于医疗技术上的担心,王宁玲则表示:“现在医疗技术很先进,白血病不是不治之症”。

  最难的是心理和社会上的压力,但作为一名医生,王宁玲不仅在技术上让孩子家长信任,在精神的鼓励上更是让家长放心,她说:“家长跟孩子们看到我觉得很有信心,因为我会把紧张放在后面,把轻松放在前面”,为了帮助这些被病魔折磨的小天使,王宁玲从发QQ、发微博到发朋友圈,到处帮助孩子募集资金,拉赞助;组织生命小战士会,给血液病儿童搭建一个大家庭,让新病人与老病人之间有一个交流的平台,互相鼓励信心。王宁玲常说:“我们是患者最大的支撑,我们要关爱每一位患者。”

  当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最难的就是血液和血小板的供给。

  “搞不到血小板,跳楼的心都有了”

  无论是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还是淋巴瘤,这些疾病都对血液有着急切的需求,像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不论是哪一种治疗方式,都需要血液来保障。淋巴瘤出血量也很大,所以血液问题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血液的问题是我作为一名医生也很难去解决的问题,我会鼓励家长和亲戚朋友前来献血,有时候搞不到血小板,我真的是连跳楼的心都有了”。

  在王宁玲的微博和微信朋友圈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当时安医大二附院来了两个“熊猫”,一个男生是“大熊猫”,还有个小姑娘是“小熊猫”,他们俩都是熊猫血,然而当时整个医院都没有熊猫血小板,如果不能及时输注血小板,两个可爱的生命就只有死路一条。当时,王宁玲疯狂的发微博,微信朋友圈,各地的志愿者纷纷赶来,最后一名南京的志愿者捐献血小板成功抢救了两个“熊猫”宝贝。家长们感谢医生护士,王宁玲说其实他们最应该感谢的是那些无偿献血者。对于血液病患者来说,很多时候最棘手的不是钱的问题,也不是医疗技术问题,而是对血小板的迫切需求。

  在安医大二附院,有这样一位家长,他孩子得了白血病,他带着病房里的家长成立了一个献血爱心队伍,给病房里需要血液和血小板的孩子提供血液;病房里还有一个大男孩,他每天都要输注一个血小板,他对血小板的需求是他维持生命的基础。。。。。。在我们身边,有无数这样的案例等待着爱心救助。

  很多人对于单采血小板很陌生也很惧怕,但其实单采血小板是非常安全的,因为在捐献血小板的过程中,捐献者的血液都在无菌密闭的管路中循环和分离,每位献血者每次使用的都是一次性耗材,绝对不会造成交叉污染。正在进行的寻找2019“高校热血天使”的评选活动中,就有一位坚持单采血小板超过两年,目前累计单采血小板33次共计56个治疗量的大学生,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大众,单采血小板的安全以及带来的生命意义。

  正如王宁玲所说,她希望未来,不仅政府的医保政策能覆盖到每一个角落,也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到无偿献血对于躺在病床上的病人重要作用性,希望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特别是捐献单采血小板的行列中来。因为这样的“热血”是延续病人生命,为医生带来力量的源泉。

  (责任编辑 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