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9岁的赵丽,家住太和县桥西社区。她热心助人,从不留姓名。要不是同事“曝光”,到现在身边人都不知道这位默默无闻的大姐已义务助人20多年。

  昨日,记者来到赵丽的单位邮储银行太和支行,了解赵大姐的公益故事。

  善举默默持续二十余年

  赵丽有一个牛皮纸袋,里面是她视若珍宝的“传家宝”。昨天,在她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这份“传家宝”。

  赵丽打开牛皮纸袋,掉出一堆信件、回执及证书(如图)。记者大致翻看了一下,时间最近的是今年10月8日安徽省红十字会颁发的遗体捐献证明书,最远的则是1994年7月广西柳州市总工会《简报》刊发的《一封来自远方的汇款单》。

  汇款单是赵丽第一次为远方的灾区群众捐款。她回忆,当时在新闻联播里看到柳州洪水灾情特别严重,她把当月的12元防暑降温费汇给灾区。那一年,她的月工资才50多块钱。

  在这篇稿件里,编辑特别指出:千里送鹅毛,物轻人意重,这份爱心比金子更珍贵……

  新疆雪灾地区捐款证书、淮南患病儿童家长的感谢信、一沓沓无偿献血证、装订整齐的捐款回执……这些,都代表着赵丽付出的一份份爱心。从1994年到2019年,她的善举未间断过。20多年,身边的亲友、同事对此都毫不知情。

  赵丽默默做好事被大家知道,是因同事的一次“跟踪”。

  一次温暖人心的偷拍

  赵丽经常收到快递——一包包劳保手套。她往往上午收到快递,中午下班时便将手套装到袋子里拎走。三天两头买手套,家里也没几口人,她这是要干啥?有同事向赵丽打听,她只是笑笑不说话。

  同事小陈是90后,2018年进入邮储银行太和支行工作。去年进入冬季时,他就对赵丽买这么多劳保手套感到不解。这次,小陈自告奋勇,打算为大家解开这个谜。

  今年2月份,赵丽又收到一包手套。像往常那样,下班后,她拎着装满手套的袋子出了门,小陈立即跟在后面,打算一探究竟。

  眼前的一幕让小陈很感动:赵丽拎着袋子沿街走,每遇到一位环卫工人,便主动递上去一副手套,还面带笑容地跟人家唠几句。环卫工人们欣然接过,看样子,对这位送手套的大姐,大家还都蛮熟悉。

  小陈立即掏出手机,将看到的一幕抓拍下来。照片传到单位群里后,同事们一下轰动了:咱们单位还有这样一位默默做好事不留名的“活雷锋”!

  做好事从来不留姓名

  被“曝光”后,赵丽才不得不坦承了多年来的善行。

  赵丽给环卫工送手套,已连续进行4个年头。从2016年冬天起,她就开始自费网购劳保手套,送给街头的环卫工。

  赵丽还记得第一次送手套时的场景。对方是位老大爷,赵丽递过去手套时不知道该咋说好,只跟他讲,天太冷,戴上暖和些。老大爷很诧异,弄清楚赵丽不是开玩笑后,他开心地接过了手套,并连声道谢。

  从那以后,一到天冷,赵丽每月都会从网上购买几次手套,一次100多双,向环卫工发放。有人问她的姓名、单位,她一笑而过:“劳保手套也就几毛钱一双。环卫工为城市作出那么大的贡献,我这点帮助,不算啥。”

  赵丽冬天为环卫工送手套,夏天还为当地消防员买西瓜。她从拉着三轮卖西瓜的瓜农那里买下一车瓜,送到太和消防队。每个夏天都会送上一两次,也是不留姓名。

  赵丽的想法很简单,一来可以帮助瓜农早些卖完西瓜,减少他们的辛劳;二来对那些和平年代保卫人民财产安全的消防战士略表心意。

  父母在她心中种下爱的种子

  对自己多年来的善举,赵丽不觉得有什么。她说,从她记事起,父母就教导她本分做事,热心助人。

  赵丽记得,小时候家附近的道路比较狭窄,有一次路面出现一处大坑,父亲为防止夜间有路人或自行车跌倒,整夜值守大坑,连续几天都没休息好。在医院工作的母亲,也常为了照顾病人连夜值班,有时遇到困难病人还主动帮垫付医药费、帮买东西。“他们做的也都是很常见的一些小事,但都很暖人心。”赵丽说,父母的言传身教,在自己心中种下了爱的种子。

  那些当年做好事收到的感谢信、证明书等物品,赵丽都用牛皮纸袋装好,精心保存。“这些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赵丽说,自己会把这些物品妥善保存,将来作为家风传承的一部分留给后人,让他们明白应该如何做事做人。

  来源:颍州晚报

  (责任编辑 杨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