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年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以下简称“中国科大附一院”)走过的岁月。这样一所百年老院在悠长的时光中留下了太多的故事与智慧:几次更名,规模不断扩大,飞跃式发展……2017年8月,全国首家智慧医院在中国科大附一院正式揭牌,打造了“智慧医院”建设的安徽样板。此次,新浪安徽独家对话中国科大附一院党委书记刘同柱,听他讲述百年老院的故事以及医疗科技飞跃式的发展与变化。

  积淀 121年历史,百年老院再出发

  中国科大附一院是一所有着121年历史的百年老院。“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医院建院121周年的历史节点,您有什么样的感受?”面对抛出的第一个问题,刘同柱从医院的起源讲起。

  1898年,加拿大籍传教士、眼科医生柏贯之来到庐州(今合肥)建立柏贯之医院。1914年,医院更名为“合肥基督医院”。1955年,医院正式定名为“安徽省立医院”。历经百年风雨,医院现已发展成为省级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办院规模(开放床位数量)安徽第一、全国前十,由总院(院本部)、南区(安徽省脑科医院、安徽省心血管医院)、西区(安徽省肿瘤医院)、感染病院(合肥市传染病医院)和生殖遗传分院组成,正在建设老年医学康复中心和北城医院。血液科、神经外科、普外科、器官移植、老年病科、病理科,心血管内科、胸外科等学科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是安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排头兵。

  刘同柱将医院发展总结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898年到新中国成立,第二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2017年,第三个阶段则从建院120周年之际跨入新的发展时期。2017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成立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安徽省立医院成为中国科大附属第一医院,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安徽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双重管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为主。

  站上新的发展起点,医院的发展战略也正面临重大转折。在此之前,安徽省立医院并未挂靠任何一家医学院校作为直属附属医院。由于缺乏高水平人才引进平台和培养基地,医院很难得到国内外医疗同行的认可,进而欠缺广泛的群众认知。

  刘同柱表示,成为中国科大直属附属医院,给医院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办院视野和竞争格局也将由安徽省内扩展到全国范围,“医院的目标就是要建设成为与中国科大世界一流大学水平相一致的一流医院,成为中国科大回报和服务安徽的重要阵地。”

  转变 智慧医疗,刷新传统看病模式

  不到医院,手机上就能预约、挂号、缴费;患者不用排队就能与医生“面对面”沟通病情;微信上点一点,代煎好的中药就可快递到家……基于4G乃至5G网络的智慧医疗,正在刷新传统就医模式。

  自 2014 年开始,中央及地方政府就围绕智慧医疗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深化改革的政策,为智慧医疗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智慧医疗和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让人不禁想问,“人工智能会取代传统的医生问诊吗?”对此,刘同柱表示,人工是第一,智能是第二,它不可能完全取代医生问诊,但确实会对医院不少岗位构成冲击。“以前每个胸部CT一共两百多张图片,一个有经验的医生要看15分钟,而利用人工智能,只需要8秒钟。”不过,即使是机器人参与辅助诊断,最后的诊断结论也是需要医生来出具,只是部分简单重复劳动的环节,被大大简化了。

  管理 建立顺畅科学的管理机制

  从县级医院到市级医院,从专科医院再到省级综合性医院,刘同柱担任过四家医院的一把手,每负责一家医院的管理,他都会思考和探索最适合这家医院的管理模式。几十年的经验积累,让他在负责中国科大附一院的整体管理工作中,找到了一条科学的管理模式。

  目前中国科大附一院有四个院区,在多院区管理上已形成一套成熟经验。刘同柱介绍说,每个院区规模目前大概控制在2000张床位左右,这样的规模,管理效率最高。同时,医院为每个院区都配备了管理团队,负责各院区的业务管理和运营管理。总院管理团队则相当于一个大集团的管理层,负责把方向、管大局。

  科学有效的管理,让中国科大附一院这个庞大的医疗系统运转顺畅,这些年来的跨越式发展成果有目共睹。然而,作为这个庞大系统的主要负责人,刘同柱从未放松对自己的要求,他深知,一家医院越大,它的管理难度越是呈几何级上升。

  “从理论上来说,一把手关注的是决策层的工作,越闲越好,但是在我们这样一家大医院,想完全做到是比较难的。”刘同柱笑言,相比网络上流行的“996”工作制,他的工作可以说是“797”,在不出差的情况下,他基本每天7点半到单位,忙的时候,一周7天都会泡在医院里。

  除了带领党委班子一起做决策,很多时候,刘同柱还在医院管理层里扮演着“自由人”的角色,哪里有重要的工作需要他,他都会第一时间“补位”。“我一直是从事行政工作的,所以遇到一些专家型的领导因为临床工作无法参加的会议,我都会顶上,让他们多一点时间在临床,为更多的病人服务。”

  为了让更多的病人特别是疑难复杂病患者得到更优质的医疗服务,近年来中国科大附一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学科发展、技术水平提升的激励措施和绩效政策,三年投入5000万支持26个学科开展“登峰计划”,助力一流学科建设。2018年,医院脑血管专业和肿瘤学专业入选国家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项目储备库,资助金额最高可达1.5亿元。“今年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缩短平均住院日,提升CMI值”,刘同柱表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鼓励更多临床医生多看疑难杂症、急危重症,解决基层医院解决不了的问题,把常见病转诊到基层,让更多群众看上病,看好病,提升医院的整体诊疗水平和品牌影响力。

  未来 让“健康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衡,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是我国很多地方的医疗现状,安徽也是如此。过去,安徽的医卫服务“薄弱在基层,短板在农村”,这样既让“大医院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又加剧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通过医联体建设,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同时也探索分级诊疗的模式。”刘同柱认为,破解大医院“拥堵病”,建立有序的就医秩序,关键是要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均衡布局。为此,医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扛起大医院的责任担当,加强对基层医院的对口支援。从2009年起就组建“区域医疗中心协同医疗战略网”,至今已与包括西藏山南、新疆皮山等地在内的省内外69家县市医院建立战略协同关系。全面托管颍上县人民医院、长丰县人民医院,建立省县医疗共同体,托管包河区望湖城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立社区医疗共同体。近期,医院又与铜陵市人民政府合作,建立安徽省首个省-市-县(区)三级紧密型医联体,铜陵市人民医院成为安徽省立医院铜陵分院。医院将通过共同搭建高端远程诊疗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助力实现“大病不出基层”的目标。

  作为县级医院,要保证大病不出基层,而对于中国科大附一院这样的“三甲”医院来说,就是要保证疑难病不出省,让老百姓在省内就能享受到最优质的医疗资源、最前沿的医疗技术和最完善的配套设施。

  让不同的病在不同的医院得到最好的治疗,作为省级医院一定要自己明确的功能定位,一方面发挥大医院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强化基层医疗机构能力建设,并以分级诊疗为突破口,畅通患者转诊、医疗资源流通渠道;另一方面要留住病人,不让所有的疑难杂症患者都到北上广这样的大医院去。中国科大附一院正在积极争取成为安徽省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这样一来,安徽老百姓的疑难复杂病绝大多数都能在安徽解决。刘同柱表示,解决“看病难”,就是要通过分级诊疗,让老百姓有地方看病,不同的病在不同的机构看;解决“看病贵”,就是尽量让病人留在省内接受诊疗,省去各种不必要的费用,同时又能看好病,“让‘健康红利’惠及更多百姓,让安徽的老百姓享受最好的医疗服务,这是我们的目标和初心,医院也会继续为此不断努力。”

  (责任编辑 黄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