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老兵项培荣讲述他的激情岁月

  项培荣和老伴方树云一起展示当年的勋章。

  在93岁老人项培荣左肩膀上,有一块清晰可见的疤痕,这是足以令老人骄傲一生的荣誉。

  解放战争中,我新四军华中野战军在江苏中部地区连续七次粉碎国民党反动派军队进攻,这就是着名的“七战七捷”战役。作为新四军的一名班长,项培荣在战斗中光荣负伤,一颗子弹嵌入他的左肩膀,一呆就是28年。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颍州区文峰街道奎星苑社区,听老兵项培荣讲述建国前经历的那段激情岁月。

  机缘巧合

  放牛娃参加新四军

  虽然年过九旬,项培荣依旧身强体健、声音洪亮,当年的军人风姿仍然可见。

  项培荣老家在浙江安吉县大山里,家里是当地的佃户。虽然生活很苦,父亲却一直很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作为家里的老大,项培荣早早被送进私塾读书。在考初中那年,项培荣到距家40多里的一个学校复习,3个月后,一支国民党部队开进学校,将校园当成了临时驻地。学校教学被迫暂停,加上临近过年,项培荣便返回家,帮着家里人放牛。那一年是1945年,项培荣刚刚17岁。

  项培荣清晰地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下午,太阳刚刚下山,山脚下来了几个身穿蓝灰色军装的陌生人。

  “他们向我打听道路,还自我介绍,说是新四军,老百姓自己的队伍,打日本鬼子的。”项培荣说,当时一位首长模样的人问他,有没有上过学,爱不爱国,想不想跟着部队去打鬼子。

  从未走出大山的项培荣,心中没有国军、新四军的区分和概念,就知道打鬼子的部队都是自己的部队。“当时那位首长说,新四军里官兵平等,专打鬼子。”在学校的时候,见多了长官打骂士兵的项培荣听了介绍,便动了参军的念头,他将手中黄牛的缰绳和腰间的砍柴刀交给了同行小伙伴。“也没有回家跟父母告别,就请他们跟家里说一声,我要去当兵打鬼子了!”

  边打边学

  在战斗中逐渐成长

  项培荣跟着几人走了30多里的山路,在天黑前来到部队的驻地。

  见来了新战士,老兵们纷纷跟他打招呼,听说项培荣上过私塾,大家都跟着打趣:“哟!这次咱们连队里来了个秀才!”

  草草吃完晚饭后,部队便动身开拔。临行前,班长给项培荣拿来了一支新缴获的步枪,以及两条子弹带。

  步枪是中正式,子弹带装得满满的。摸着新领到的步枪,项培荣既兴奋又忐忑。“当时我就说,没打过枪咋弄?班长叫我跟着他,说碰到敌人,边学边打。”

  部队昼伏夜行,项培荣边熟悉部队的纪律,边练习武器的使用。让他想不到的是,参军后的第一次战斗很快就来临了。

  在加入部队后的第三天,在一次转移中,探路的尖刀班传回消息,发现敌人!就着蒙蒙的月光,项培荣看见山路上一片蠕动的黄色。部队迅速散开,项培荣跟着一位姓李的江西老兵趴在路边,学着老兵那样,拉动枪栓对敌人射击。“因为是遭遇战,双方都没有准备。”项培荣说,当时自己就打了三枪,敌人便散去了。事后才知道,这是一股国民党反动派军队,专门来偷袭新四军的。

  年轻的项培荣在战斗中迅速成长,两个多月后,在山区的一次伏击战中,他带领一个战斗小组俘虏了4名敌人,缴获了5支步枪,得到了上级表扬,并因此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浴血搏杀

  身负轻伤不下火线

  在项培荣的左小腿有处凹痕,这是1945年在与日寇的一次战斗中留下的。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包括中国在内的盟军正式投降。抗战终于胜利了!兴奋的项培荣跟着部队,前往溧水驻扎的一处日军驻点受降。但没想到的是,驻扎的日军竟然不肯放下武器,拒绝向新四军投降。

  “当时我们都气坏了!你们天皇都投降了,还猖狂个啥?”上级一声令下,部队随即向鬼子驻守的城墙发起了进攻。当时的日军士兵大概有20多个人,外加百十个伪军,面对新四军的进攻,敌人负隅顽抗,还动用了机枪和掷弹筒、迫击炮还击。

  在战斗中,一块溅起的弹片扎进了项培荣的小腿。“就感觉一阵麻木,鲜血直流。”项培荣回忆说,对敌人的愤怒压过了伤口疼痛,他一咬牙直接将扎在小腿的弹片拔掉,用绷带简单包裹后,又继续投入战斗。

  战斗大约经历4个多小时,我军成功消灭敌人,收复失地。接下来几天,我军又遭遇几股日军,发生几起战斗。期间,项培荣不顾伤势,跟随部队四处转战。

  当年10月份,部队来到苏北等地休整。不久后,项培荣又跟随部队一起,投身于解放战争中。

  战场负伤

  用钢条插进伤口找弹头

  相比腿部的伤,项培荣肩膀上的伤痕尤为让他骄傲。

  在着名的“七战七捷”战役中,项培荣所在部队负责进攻泰兴市。在第二次战斗的时候,项培荣已经是班长,他跟战友们一起,埋伏在黄豆地里对敌人展开伏击。

  在激烈的战斗中,项培荣正聚精会神地向敌人射击,忽然感觉左肩膀一振,仿佛被铁锤从后面敲击了一下。因为全身心地战斗,项培荣并未感觉到疼痛。这时,不远处的副排长匍匐爬行过来。“他跟我说,快下去!你挂花了!”

  项培荣这才注意到,自己的左肩部被流弹击中,整条胳膊已被鲜血染红。救护人员将项培荣用担架抬了下去,进行简单的急救后,将他送往后方战地医院。医生对项培荣的伤口进行检查,发现弹头进入过深,无法找到确切位置。

  “那个年代没有X光这样的现代化设备,医生就用根细钢条,插进我的伤口里敲击,根据传出的声音寻找弹头。”让人沮丧的是,即使这样仍未能确定弹头的位置。眼看无法取出弹头,医生便建议他进行截肢手术。

  “我一听就反对!这咋行?还得上战场呢?”在项培荣的坚持下,医生放弃了截肢的计划,进行了保守治疗。

  或许是年轻恢复力强,三个多月后,项培荣的伤势逐渐长好,在他的强烈要求下,重返一线战斗部队。

  至取出时

  子弹在骨头里嵌了28年

  回到部队不久,项培荣又参加了解放涟水的战斗。在一次伏击中,因为在污水中埋伏时间过久,他肩部的伤势再度发作,又被部队紧急送回救治,这次医生说什么也不肯放他重回前线了。

  部队南下渡江的时候,在组织安排下,项培荣等伤愈的老兵来到临泉,被分配到豫皖苏军区四分区的兵站负责运输管理等工作。1949年1月,四六分区合并为阜阳军分区,项培荣又被调到军分区征集科任副科长。1955年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勋的时候,项培荣被授予大尉军衔,1958年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在阜阳轻工业学校、阜阳机械技工学校、阜阳农机学校及原阜阳地区无线电厂等单位担任领导工作。

  至于那颗嵌在项培荣肩头的子弹,直到1973年,实在受不了旧伤的折磨,他才在老伴的陪同下,到河南驻马店一家医院,通过手术将弹头取出。而这时,这颗弹头已经在项培荣的肩胛骨里滞留了28年。

  让项培荣及家人略感遗憾的是,2003年搬家的时候,这颗陪伴了他数十年的弹头不慎遗失,那段血与火的证明,也只能在记忆里去慢慢追寻。

  作为曾为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老兵,项培荣尤其关心国防建设,对即将到来的国庆大阅兵,他更是充满期待。“50周年,60周年,抗战阅兵,我一场没落下。这次大阅兵,更要和孩子们一起看。祖国强大了,我由衷地感到自豪!”

  来源:颍州晚报

  (责任编辑  牛丹妮)